《金融股》傳統金融接軌幣圈 遠東銀提4面向3關鍵
戴鬆志日前受邀出席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及2025虛擬資產大未來-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指出比特幣ETF象徵傳統金融與幣圈開始交會,是虛擬資產邁向主流化、資產化的重要轉折點。
戴鬆志認爲,銀行具備合規經驗與信任基礎,未來將在虛擬資產ETF和託管業務中扮演關鍵角色。遠東銀目前已承擔全臺近9成的虛擬資產新臺幣金流信託規模,並積極推動以AI與區塊鏈技術爲核心的風險管理機制,致力成爲新金融秩序的橋接者與守門人。
戴鬆志指出,虛擬資產ETF興起顯示虛擬資產快速朝「便利化、主流化、資產化」邁進。首先,臺灣目前證券戶逾1300萬,而虛擬貨幣用戶低於200萬,仍有巨大成長空間。透過ETF,投資人無需自行管理錢包與私鑰,就能在證券平臺購買比特幣資產,顯著降低門檻。
其次,隨着主流基金、保險資金等大型法人進場,虛擬資產正從「小衆投資」邁向「標準資產」定位,配置邏輯將逐漸納入比特幣等數位資產。最後,ETF商品的合規結構使比特幣具資產認列可能性,未來不再是「買或不買」、而是「資產配置中應占多少」的專業投資考量。
對於銀行在ETF與虛擬資產發展中的定位,戴鬆志清楚提出三大角色。首先是高資產客戶導流者,銀行長年累積的高資產客羣基礎,爲ETF提供潛在買方,且臺灣ETF動輒千億規模,銀行可成爲加密ETF重要的導入通道。
其次爲合規協作者,銀行相較新創交易所熟悉金檢制度、擁有完善內控制度,更能擔任ETF託管與資產保全的重要支點。最後是信任提供者,銀行品牌即是金融市場中的信任象徵,加上資本額逾千億與法幣存保制度保障,有助提升整體虛擬資產市場的信賴度與參與意願。
戴鬆志認爲,銀行託管不僅保護用戶資金安全,更讓新創交易所與傳統金融有了接軌機會,銀行角色日益吃重。不過,他也坦言,發展虛擬資產相關業務仍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法規灰區未明,儘管專法雛型已出,但針對託管責任歸屬與風險界定仍有不確定性。
其次是技術人才斷層,區塊鏈與加密技術非銀行IT人員熟悉領域,內部人才轉型需時間。最後則是銀行內部信任待建立,戴鬆志表示,即便遠東銀已負責龐大金流,仍需跨部門不斷溝通與協作,才能真正擁抱創新。
展望未來3~5年趨勢,戴鬆志認爲,未來金融信任體系將不再依賴中心化的單一機構,而是仰賴AI與區塊鏈結合所建立的去信任架構。透過AI防詐手段,能逐步洗刷大衆對加密資產與詐騙的錯誤連結,讓區塊鏈成爲正規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