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與法律平臺保駕護航,賦能企業出海提質增效

財聯社3月28日訊(編輯 劉晨)近日,“陸家嘴金融沙龍”第四期活動在上海浦東陸家嘴圓滿舉行。本期沙龍圍繞《“走出去”的金融服務——以商業銀行的視角》這一主題,展開深度研討與交流。沙龍的圓桌討論環節由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王曉主持,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糜良、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塗羣、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錢心瀏、螞蟻集團跨境業務管理部副總經理劉歡、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餘承志五位嘉賓圍繞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市場風險、法律差異、融資難點和新的服務需求等話題,展開了深刻討論。

金融機構如何構建中企全球化“安全網”?

中國企業走出去,在融資、結算和風控等環節上,都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塗羣指出,可以從商業銀行服務企業“走出去”的角度,努力踐行FT賬戶(自由貿易賬戶)不斷釋放出來的政策紅利,隨後幫助企業做到更好的跨境經營。

一方面是針對主體離岸,業務也是離岸的企業,其在境外以非中國居民的身份註冊,在境外涉及到一系列需要開戶、匯兌、結算、融資等方面的協助,希望有熟悉國內的銀行,同時又能夠享受到國際方面稅收的優惠。第二方面是離岸業務主體在國內,是居民身份,但是離岸貿易、離岸租賃、離岸航運等業務方面,需要跨境結算服務,通過FT賬戶體系能夠讓“走出去”企業受到更便捷、綜合的跨境結算服務。立足企業實踐,她表示,銀行在“一帶一路”國家項目、貿易融資相關的重要企業上,能發揮集團和研究院優勢,搭建跨境律所聯盟,共同幫助企業識別所在國家的風險預警,各方面做好風險緩釋的服務體系。

錢心瀏表示,中資企業在海外的經營,跟幾十年前賣貨到海外的風險級別完全兩樣。國家外管總局、人民銀行對企業管理風險早有佈局和戰略指示,商業銀行怎樣引導企業正確地樹立 “風險中性”的管理戰略和理念,做了不少工作。中資企業管控風險可能存在誤區,在一些時候他們會做出主觀判斷。因此,從技術支持上,怎麼樣配合和幫助企業分析風險、量化風險,到形成各自的管理制度,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跨境電商的服務和風險防範上,劉歡指出,近些年來能爲中國跨境電商提供的,包括金融支付在內的各式配套服務(倉儲、營銷)比較豐富,渠道多,信息比較透明。從外部來看有兩個趨勢。一是傳統主流市場的不確定性這些年在增強;二是新興市場的新需求在不斷被髮掘出來,現在中國出口電商賣家也會紀律性地考慮,不再像以前一樣在主流平臺、單一平臺開單一的店鋪,會紀律性地做全球分佈,找到不同的小平臺、小的機遇,會去開店。通過與境內外持牌機構合作的支付機構,賣家可以用一個賬戶管理來自全球的資金收與付,解決全部資金的管理問題,享受快捷的、安全的、普惠的跨境支付服務。

多方協同賦能企業出海提質增效

如果說法律合規是“底線”,那海外投資效能提升就是企業出海的“天花板”。在外匯風險對衝、跨境資金池搭建等環節,通過律所平臺、商業銀行等專業力量形成服務閉環,既保障了資金鍊安全,又使企業能將更多精力聚焦於核心業務拓展,這正是產融結合提質增效的關鍵支撐。

糜良認爲,中資企業走出去,在當地市場上獲得融資難度很大,而中資銀行尤其是國內大型國有銀行在這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基礎,以及對客戶的充分認知。國有商業銀行義不容辭,也要創造更好的監管配合環境,爭取更多的業務授權,在跨境、直貸、併購貸款等等環節上幫助中資企業“走出去”。

從實際業務視角,糜良指出,商業銀行做了很多國際化佈局,比如通過全球分支機構成爲出海企業走到不同國家“陪伴着的熟人”,在“走出去”之前就能幫着這些企業在有分支機構的地方做安排和調度,當然這只是企業自身的層面,從銀行角度更多關注的是資金安全、融資、不同貨幣之間的安全及順利使用,這個過程也需要來自於專業機構的協同。

餘承志指出,鑑於目前全民出海的現狀,中國客戶去的國家特別多,在當地的需求已經不在一線國際律所提供服務的範圍內,或者說,中國客戶對服務的價格期望與一線律所的實際收費情況有比較大的差距。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國家不能單單依賴於一個國際平臺,需要搭建新的網絡,搭建以華人爲主,有當地中文溝通能力的“小而美”、性價比更高的律所平臺。這樣不僅能夠爲衆多中小型企業提供出海過程中所需要的法律服務,而且也不會因爲價格的原因錯失很多大客戶在海外的一些小需求。此外,跨境投資和併購的過程中,銀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的歐美交易,是可以實現簽約和交割同時發生的,這在中國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國外的律師,投行和賣家對這點不瞭解,會對中國企業的交易確定性提出很多疑問。如果有金融機構能夠提供銀行保函,就能增強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中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