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富達國際劉培幹談關稅:亞洲將轉向內需提升韌性

劉培幹指出,2018至2019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大陸已降低對美直接出口,在全球範圍內對供應鏈進行調整進行多元化佈局,因此,越南、墨西哥、柬埔寨等「連結型經濟體」(connector economies)對美出口激增,其中重要附加價值貢獻仍來自中國大陸。不僅突顯區域供應鏈的複雜性,也意味無論選邊站或對中國大陸採取單邊制裁政策,都可能產生非預期的後果。

劉培幹表示,隨着美國在供應鏈方面尋求「可靠盟友」策略,中國大陸積極開拓包括內地市場在內的多元化出口管道,一種可控的脫鉤可能會在亞洲出現。他說明,很多亞洲經濟體多爲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前景很大程度依賴全球需求復甦和最終的平均關稅水準。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以及韓國等國家對關稅的大幅上漲尤其敏感,因製造業與貿易是其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相反地,印度、日本和菲律賓可能更容易透過將重心轉向內需,以應對這些挑戰。

印度內需復甦強勁,劉培幹指出,在城鎮消費改善之下,此一趨勢將可能再擴大,且因通膨持續低迷,預期印度儲備銀行(RBI)將透過持續降息提供支持。日本市場方面,他說,物價上漲,財政刺激措施預期將有效提振民衆消費,隨着實際工資增長持續,此一趨勢有望進一步推動國內需求擴張。

貿易談判的雙邊性質,爲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的亞洲經濟體帶來進一步挑戰。劉培幹表示,背離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平臺和協定,也帶給亞洲政府更大的協調壓力,比起共同合作改善全球和區域貿易秩序,亞洲各國更可能爲達成較低關稅而各自向美國做出不同讓步,最終導致亞洲各地出現不同程度分化。

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競爭優勢各有不同,採用的談判策略也可能有差異。劉培幹舉例,日本可能會透過開放其農業市場和適度增加國防支出,換取降低汽車關稅;越南可能將談判重點放在轉運和改道運輸問題,同時爭取降低對等關稅。儘管現階段仍不確定會達成哪些具體協議,他認爲,各國不可避免需要在取得短期「勝利」與維護基於規則的貿易秩序的長期獨立性之間,取得平衡。

劉培幹說,美國與印度的談判重點應在確保美國農產品出口能進入印度市場,印度正在尋求對等措施以及降低鋼鐵和鋁的關稅。他表示,馬來西亞身爲今年東協主席,正帶頭推動東協成員國制定應對美國關稅措施的統一方案,儘管相關談判和技術協商已經開展,但具體進展的細節仍不多。目前該區反應較爲冷靜剋制,各國主張開展對話,而不是報復性行動。

總體而言,劉培幹表示,關稅政策變化已讓亞洲地區前景出現分歧,預期企業和經濟體將適應新的波動加劇局面,因此,多元化的策略將成爲首要目標。從長遠來看,他說,亞洲國家過去注重效率最大化的出口驅動型策略,將轉而在增強自身韌性上努力,轉向國內和區域內需,並開拓多元化市場,以緩解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