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回饋論壇/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金融平權 移除使用障礙

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以「金融回饋的力量─創造多贏未來」進行專題演講,強調社會穩定纔是金融發展的基石。聯合報系資料照

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昨(6)日指出,金融業回饋不該只是表面的捐贈或公益活動,而應迴歸金融業的核心使命─服務社會,讓每一位民衆,不論身心條件,都能平等、便利、安全地使用金融服務,「金融平權」纔是金融回饋的終極目標。

經濟日報昨日舉辦「金融大回饋論壇─金融與社會共好」,童政彰以「金融回饋的力量─創造多贏未來」進行專題演講。他強調,金融業影響力遠超過財務數字,金融業本質就是社會服務,社會穩定纔是金融發展的基石。

童政彰談話重點

童政彰表示,「金融平權」不應只從補償角度思考,而是要從制度面移除使用障礙。他以身障者使用ATM爲例,過去銀行常將機臺設於警局旁視爲保護,但真正的平權,應是讓每個人都能獨立使用金融服務,不需依賴。「公平是每人墊一樣高的箱子;平權,則是移除看球的障礙。」

他也呼籲業者跳脫「成本效益」思維,轉以「標竿學習」出發,即便受衆有限,也要建構可複製、具社會意義的回饋模式,讓信任在社會中紮根,形成正向循環。

「善意若被看見,便能被擴大。」童政彰指出,金融機構應公開其回饋作爲,不只是形象包裝,更是引發學習與模仿的起點。

當一家機構展現社會關懷、客戶照護的具體行動,將促使更多業者投入,形成良性競爭,也能修補過去如卡債風暴、舞弊事件撕裂的信任基礎。

他強調,品牌的價值不止於獲利表現,更取決於民衆能否感受到金融機構的溫度與責任感,要讓社會知道,金融不只是數字的計算,更是信任的經營。

爲協助業者系統化規劃金融回饋,童政彰也提出四大實踐面向,作爲行動指引。一是,提升金融教育與素養,協助弱勢羣體改善財務狀況。

二是,支持在地發展與照顧弱勢,鼓勵家族辦公室推動慈善公益,這是其永續經營的關鍵,讓家族的財富回饋社會,達到世代傳承的社會責任。

三是,落實綠色金融與永續;四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發揮資源導流角色,助力永續。他更強調關懷員工、強化內部文化,讓組織自發性產生回饋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