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患者多了不止一倍,女性佔80%!上海阿姨渾身不適,還有人出現幻覺

坊友們最近睡眠如何?有沒有人和小坊一樣受失眠困擾......

其實是有原因的!3月5日,農曆二月初六,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

在驚蟄時節,隨着氣溫的逐漸回升和雨水的增多,自然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陽氣也隨之升發,氣血運行逐漸加快,身體機能越來越活躍。然而,由於春季氣候多變,乍暖還寒,且病毒和細菌在此時期較爲活躍,因此,中醫認爲,人體易受外邪侵襲,引發各種疾病。

此外,驚蟄時節不少人開始出現春困、失眠、煩躁、頭暈、焦慮、易怒等各種不適症狀。最近不少醫生都覺察到,類似患者明顯增多。

患者明顯增多

有人甚至出現幻覺

近日,59歲的施阿姨因失眠來到金山亭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診室。她說自己幾乎整宿無法入睡,還伴隨着夜尿頻繁、頭暈乏力等症狀,時常感到煩躁不安,於是便想找中醫來調理身體。

市民 施秋華:晚上9點多躺牀上,到12點多還沒睡着,一直翻來覆去,有時候還往廁所裡跑。到下半夜能睡着了,早上又起不來,第二天,眼睛也睜不開,沒精神,嘴巴又苦又幹,想找醫生看看。

爲了幫助施阿姨改善睡眠質量,中醫治療師爲其進行了穴位埋針,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

中醫認爲,春天陽氣生髮,肝氣也隨之旺盛。如果肝氣鬱結或肝火上炎,就容易導致失眠、多夢。因此,養肝成爲調理失眠的關鍵。

醫生建議,市民可以從飲食搭配、情志疏導、適度運動及鍼灸、艾灸、芳香療法等方面進行調治。

亭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科長 李迪:可以用中藥代茶飲,比如說陳皮、酸棗仁、菊花這些中藥來泡水喝,晚上還可以泡腳;在吃飯方面,我們可以多吃一些養肝的食物,比如說小米、百合、蓮子這類養肝養心的食物;在中醫治療方面,我們有鍼灸、推拿、耳穴來配合失眠的診療。

無獨有偶,在杭州臨平區中醫院,醫生也表示這段時間來看失眠問題的病人比平時多了1倍不止,其中女性同胞佔了80%,除了普通的失眠症狀,嚴重患者甚至可能出現幻覺。

中醫上,這些症狀統稱爲情志病,也就是平時說的精神類疾病,如果情志不暢,會導致肝氣鬱滯,引起失眠。

女病人小紅(化名)今年40歲左右,因工作和家庭壓力大,進入春天以來,她晚上睡覺不踏實,還經常遇到“奇怪的事”。

小紅有時半夜感到胸悶氣短,好像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噩夢纏身,嚇得她後半夜睡不着覺。有時夢裡感覺有千萬只蟲子在身上爬,刺刺得好像在咬身上的皮膚,搞得她痛苦不堪。小紅覺得自己是遇到“鬼壓牀”了。

白天工作忙,加上夜間又睡眠不足,於是,小紅出現了月經不調、口乾口苦、口腔潰瘍等情況。就診時,小紅神經衰弱嚴重,面色暗黃。

醫生給她開了2周左右的湯藥調理,小紅的睡眠質量明顯改善,夜間甦醒次數減少,白天精神好轉,心情也逐漸開朗起來。

驚蟄萬物蘇,百病易出

需防“驚蟄病”

春天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驚蟄時期更是如此,如容易出現頭身困重、乏力嗜睡、痰溼氣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春困溼重症狀,除此之外,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警惕這幾種病:

呼吸道及流行性疾病

01

驚蟄時節氣溫回升,溫暖的氣候條件讓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昆蟲慢慢甦醒,同時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也開始活躍起來,再加上早春氣溫多變,因此,春季也是很多疫病流行的季節,老人兒童等體弱羣體更是高發人羣。

心腦血管疾病

02

春季氣溫不穩定,氣壓變化大且氣候較乾燥,體內的血液黏稠度會增高,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再加上血管收縮時間相對延長,導致了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因爲血管硬化而難以適應溫度變化,從而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關節性疾病

03

驚蟄後雖然天氣漸暖但常有"倒春寒",中老年人若過早減衣或在早晚寒冷時外出鍛鍊,極易受風寒侵襲,有風溼、關節疼痛病史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暖。一些愛美的年輕人過早穿上單衣薄褲,也容易遭受寒冷襲擊後出現局部關節麻木、痠痛、行動受限等症狀。

醫生提醒,春季要注意從飲食、起居、運動三個不同角度的養生。

來源:新聞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