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山域事故「迷路」最多 將修法納入登山違規裁罰與保險

根據消防署統計,國內近年山域事故類型以「迷路」最多,約佔事故總數的37%。內政部長劉世芳指出114年春節期間主要有12件山域事故,投入救援人次166人,平均每件須出動13至14人次。(內政部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內政部13日部務會報安排國家公園署及消防署報告「入山入園精進作爲」,根據消防署統計,國內近年山域事故類型以「迷路」最多,約佔事故總數的37%。內政部長劉世芳指出114年春節期間主要有12件山域事故,投入救援人次166人,平均每件須出動13至14人次。

爲防範在先,劉世芳請國家公園署研議國家公園法修法方向,除納入保險外,應將登山違規裁罰、留守人機制納入,並邀集教育部、農業部及交通部共同研商,盼園區內外有一致之規範,以落實「負責任登山」的安全自主管理。

消防署說明,自104年至113年國內發生3450件山域事故,從山域事故統計數據分析,可歸納有「高山原野環境易有迷途、創傷及高山症意外」、「自身準備不足缺乏安全自負觀念」及「輕忽雪季期間易發生滑落、失溫狀況」等原因,其中以「迷路」1,263件最多,約佔事故總數的37%;建議登山民衆下載離線地圖,也可租用「衛星定位設備」並使用「登山留守平臺」,以確保在手機訊號不穩山區,能與外界保持聯繫,提高獲救機率。

另爲提升登山安全,國家公園署從各方面持續精進,在硬體設施方面,截至113年底共完成18座山屋整建及新建9座山屋,山屋內放置攜帶式加壓袋(Portable Altitude Chamber, PAC),供高山症登山民衆緊急使用。

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已與多家電信業者合作,目前已完成602面可通話地點標示,民衆遇危急狀況身處通訊位點時,手機可直接撥打緊急救難號碼「112」求援;在軟體服務部分透過官網、臉書等社羣媒體,還有「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等多重管道加強宣導;也持續針對不同族羣開設實體講座,加強民衆負責任登山觀念,保育大自然環境也保護自身平安。

國家公園署指出,爲宣導保育與負責任登山觀念,除與嶽界名人合作撰寫文稿、拍攝製作登山安全影片,也於不同媒體、官網等管道推播,並提供登山即時資訊、登山倫理及安全圖文。以雪季期間爲例,除在官網發佈環境資訊,並對覈准入園者主動寄送登山注意事項,提醒行前準備、風險評估、下載離線地圖及應遵守法規。

此外,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針對不同登山族羣舉辦「登山安全及環境倫理宣導」實體講座,宣導登山前充分準備、登山中保護環境並尊重原住民族文化、突發狀況應對等觀念及方法,109年至113年共辦理81場次,總參加人數1萬522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