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對50個地鐵站開展交通治理

去年,本市完成了53個一級軌道站點周邊非機動車停放整治(資料圖) 攝影/本報記者 付丁

在首都北京,軌道站點、學校、醫院、景區、商場是市民遊客經常去的地方,這些點位周邊也因此經常出現擁堵情況,長期以來存在交通治理難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今年本市將繼續聚焦“學醫景商”(學校、醫院、景區、商場)場景,針對50個軌道站點和40個“學醫景商”重點點位啓動交通治理工作。

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事務中心副主任歐陽鬆壽介紹,目前本市非機動車保有量非常高,尤其是電動自行車增長迅速,保持着每年增長100萬輛的速度。同時,市民騎車出行的場景也越來越多,如上班、去公園、購物等等,這類在中短途出行裡佔比較高。同時,作爲一種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非機動車兼具運動健身等功能,騎行熱潮正逐漸迴歸城市。

隨着非機動車數量快速增長,停放需求也越來越大。非機動車高頻出行,也導致一系列交通問題。據介紹,在城市整體範圍內,非機動車停放引發的問題依然較爲突出,存在停放設施不足、分佈不均以及亂停放現象。而非機動車亂停放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地鐵站、學校、醫院、景區、商圈周邊。

北青報記者從市交通綜合治理事務中心獲悉,2024年,交通部門組織各區政府完成了53個一級軌道站點各站口兩側道路延長線150米範圍內非機動車停車位“應劃盡劃”,共提供了4.2萬個停車位,新增引導標誌標識200餘處,還針對14個“學醫景商”試點開展治理,初步形成示範效應。

針對自行車亂停放“重災區”,各區多措並舉、因地制宜,探索了許多治理路徑。例如,西城區西直門凱德茂,通過拆除商場東側非機動車道兩側護欄,新增花箱和出入口,方便外賣車輛快速進出;增設阻車樁、電動自行車分區停放指示牌,通過“去杆增箱添豁口”,新增非機動車停車位200餘個;拆除商場南側施工圍擋,釋放空地14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400輛非機動車停放,基本實現停車供需平衡。

昌平區地鐵沙河站周邊,高峰時段非機動車停放達近萬輛,非機動車尤其是電動自行車數量過多、堆疊嚴重,影響市民通行和環境秩序。相關部門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利用現狀空地、加油站遷移空地、周邊不規則用地,增設非機動車停車位7000餘個,解決周邊居民接駁停車需求,提升城市環境。

人員引導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海淀街道在轄區8個地鐵站口、4條重點路段安排了固定管理員,負責引導市民規範停車,將非機動車碼放整齊。在轄區其他路段,安排巡查人員,專門治理停車亂象。管理員均穿着制式服裝上崗,並接受統一培訓,要求其文明、合理引導市民,規範碼放車輛。

今年年初,市交通委、市公安局交管局共同制定了《2025年非機動車行駛和停放秩序治理專項年度工作計劃》,梳理出161處路口、50個軌道站點、40個“學醫景商”點位作爲年度治理重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示範效應,帶動治理全面覆蓋。相關部門將加強設施供給,修訂居住區和公共建築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配建標準,優化非機動車通行環境,補足非機動車停車場規劃配建,挖潛小區內部非機動車停放空間,推動非機動車停放與園林綠化設施相融合,推動非機動車停車場有效使用。文/本報記者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