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抗腫瘤標靶藥物用量高 專家:從病人思考鼓勵用生物相似藥
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沈麗娟說,健保署目前策略爲鼓勵醫院端使用,但更應在病人端擬定配套措施,如先讓病人瞭解學名藥、生物相似藥的療效,並提供減少藥費負擔等誘因,鼓勵病人使用,但減少藥費方面目前未有法源依據,呼籲健保署應着手思考。本報資料照
臺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者有慢性疾病,癌症更是連續4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隨着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國內藥品銷售金額排行也同步顯示此現象。專家建議,應思考如何鼓勵病人支持使用學名藥、生物相似藥,降低健保與民衆財務負擔。
根據國內市場藥品銷售金額排行最新資料顯示,去年4月至今年3月統計,國人前五大藥品銷金額,最高前二名分別爲抗腫瘤標靶藥物的單株抗體及蛋白激酶抑制劑,三至五名爲脂質調節劑、其他代謝藥物與肝炎抗病毒藥。其中,抗腫瘤標靶藥物單株抗體銷售金額達213億元。
根據去年4月至今年3月統計,國內市場藥品銷售金額排行前二名,分別是單株抗體213億元、蛋白激酶抑制劑192億元,排名與去年同期持平,但脂質調節劑68億元從去年第四名上升到第三名,此藥物多用於控制高血脂;而用於治療慢性疾病的其他代謝藥物66億元,由去年第五名上升至第四名;肝炎抗病毒藥62億元則是去年第三名滑落到第五名,此應與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廣B、C肝治療有關。
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沈麗娟說,藥費爲受藥價及使用量二大因素影響,如癌症病人多加上藥價高,所以年度藥費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則是藥價相比癌藥低得多,但病人數多且長期使用,年度藥費也很高。
臺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王明媛說,癌症用藥確實隨着罹癌人數增加,也有增加趨勢,「這是無法避免的情形」,呼籲民衆一定要多注意癌症預防、篩檢,避免癌症上身。
許多藥品藥費昂貴,民衆恐無法負擔,藥廠多推出療效相同的學名藥,生物相似藥等,衛福部健保署也給予醫院獎勵,積極推廣患者使用。但沈麗娟觀察發現,許多已過專利期的原廠藥健保覈價仍高於學名藥,造成藥價差比學名藥更好,醫院仍使用原廠藥,且病人多相信原廠藥的治療效果,導致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在大型醫院推廣不佳。
沈麗娟說,健保署目前策略爲鼓勵醫院端使用,但更應在病人端擬定配套措施,如先讓病人瞭解學名藥、生物相似藥的療效,並提供減少藥費負擔等誘因,鼓勵病人使用,但減少藥費方面目前未有法源依據,呼籲健保署應着手思考。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也說,健保署僅針對門急診、藥品訂有部分負擔,但在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尚未有法源依據,應思考如何鼓勵病人支持使用,降低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