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季臺積電市佔率破七成 鞏固全球霸主地位
根據TrendForce 最新調查,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合計營收達到41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分析,臺積電再次展現壓倒性領導地位。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童振源提供
童振源提供
童振源提供
2025年第二季,全球晶圓代工廠交出亮眼成績。根據TrendForce 最新調查,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合計營收達到41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分析,臺積電再次展現壓倒性領導地位。與第一季相比,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有高達89%來自臺積電,其市佔率達70.2%,市場從「多強競爭」逐步轉變爲以臺積電「一強獨大」時代。
根據市調機構 TrendForce 最新調查,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合計營收417億美元,不僅較第一季增加 14.6%,更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97.6 億美元,年增率達到 30.5%。
童振源指出,推動這波半導體產業成長的主要因素來自中國消費補貼計劃所帶動的提前備貨潮,以及下半年智慧型手機、筆電與伺服器新產品上市前的備貨需求,使得產能利用率與晶圓出貨量雙雙提升。
在這股市場成長浪潮中,臺積電再次展現壓倒性的領導地位。他說,與第一季相比,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的營收合計增加 53.1 億美元,其中高達 89% 來自臺積電一家公司。臺積電單季營收衝上 302 億美元,季增率達 18.5%,遠遠超越其他主要代工廠僅有個位數的增長幅度。
若與去年同期相比,臺積電的影響力更爲明顯。過去一年,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共增加近百億美元,其中高達96.6%由臺積電貢獻。相比之下,三星在同一期間營收卻出現 17.6% 的大幅下滑,形成強烈反差。華虹集團與臺積電是過去一年成長幅度最高的廠商,分別年增 49.9% 與 45.2%;中芯國際與晶合集成也分別成長 21% 與 16.2%,但規模與獲利能力仍無法與臺積電匹敵。
就市佔率而言,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合計佔據全球市場的 96.8%,童振源表示,這顯示產業結構依舊高度集中。然而在這個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中,臺積電持續擴大領先幅度。三年來,其市佔率從 2022 年第二季的 53.4%,一路攀升至 2025年第二季的 70.2%,創下歷史新高,增幅高達16.8個百分點。
三星則在同一期間大幅下滑,從 16.4% 掉至 7.3%,跌幅超過9個百分點。聯電與格羅方德同樣難逃市佔萎縮的趨勢,分別流失 2.8 與 2 個百分點。
他說,若以年度來比較,臺積電市佔率自 2022 年的 55.4%,提升13.8個百分點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69.2%;而三星則從 16.0% 下滑8.5個百分點至 7.5%。這些數字顯示,臺積電正一步步將市場集中度推向「一強獨大」。
中國政府過去三年持續透過補貼與政策扶持本土晶圓代工廠,然而童振源分析,中芯國際、華虹集團與晶合集成的全球市佔率卻始終未見顯著突破。中芯國際維持在 5% 至 6% 的區間,華虹集團約在 2% 至 3%,晶合集成則穩定在 1% 左右。三家合計市佔率甚至從 2022 年的 9.6% 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 9.0%。
他認爲,這些廠商的主要瓶頸在於高度依賴成熟製程,隨着產品平均售價下降,營收雖然屢創紀錄,但利潤率卻難以提升。
若進一步比較臺積電與中芯國際的獲利能力,更能看出雙方差距。臺積電自 2020 年營收 477 億美元起步,短短四年就成長至 883 億美元。其毛利率始終維持在 50% 以上,2025 年上半年更逼近 60%;淨利率穩定在 40% 左右,今年第二季達到 42.7%。
反觀中芯國際,營收同樣成長迅速,然而其獲利結構卻明顯惡化。2022 年時毛利率與淨利率分別高達 38% 與 25%,但到 2024 年已降至 18.1% 與 6.1%,今年第二季更僅有 20.4% 與 5.9%。與臺積電高達 59% 的毛利率與 43% 的淨利率相比,差距極爲懸殊。
童振源指出,整體來看,臺積電憑藉長期的技術優勢、先進製程的投入與穩健的產能擴張,持續強化其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霸主地位。三星近年在市佔率顯著下滑,中國三大代工廠雖獲得補貼與政策支持,但卻難以突破9%左右的市佔率。
他說明,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集中度不僅維持高檔,更因臺積電的擴大領先而加速走向單極化,從過去「多強競爭」逐步轉變爲以臺積電「一強獨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