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太武山忠烈殿春祭大典 南海救國軍後裔盼先烈名列祭文

南海部隊反共救國軍後裔王國棟(左二)等人,26日向金門縣議員董森堡(左一)陳情,期盼南海部隊先烈英靈能入祀太武山忠烈殿。(圖/董森堡議員服務處提供)

金門太武山忠烈殿明(28)日將舉行春祭大典,軍、政各界代表齊聚向陣亡將士祭拜。而曾於金門溪邊村、烏坵島等地駐紮的南海部隊反共救國軍,早年國共對峙時期於大陸東南沿海一帶進行襲擾與敵後任務之上千名爲國奉獻犧牲的陣亡將士,至今仍未入祀太武山忠烈殿,甚至連春、秋二祭都未列名,其後裔王國棟等人昨(26)日向金門縣議員董森堡陳情,要求將先烈之名列入祭文內,以慰陣亡將士在天之靈。

王國棟表示,他是南海部隊反共救國軍閩南司令王盛傳之子,早年他父親率領部隊駐紮金門溪邊村、烏坵等地,執行東南沿海的襲擾與敵後工作,將士們在海上出生入死、爲國犧牲。總計有一千多名反國救國軍曾投入各項戰事與工作,這些壯烈成仁的將士們,目前已有一百多名確實查有軍籍資料,八百多名等待資料認證。

反共救國軍的後裔們希望先期能以「南海部隊反共救國軍」陣亡將士之名,寫入太武山春、秋二祭的祭文名單裡,後續希望能提出具體名冊入祀忠烈殿。王國棟表示,反國救國軍爲國奉獻的史實不能忽視,金門都辦理兩岸和平超薦法會了,這些真正壯烈犧牲的衛國將士卻不見於青史之中,實在是說不過去。

據瞭解,反共救國軍成立於1949年,當時主以游擊戰襲擾大陸東南沿海,成員多數來自福建、廣東等地,部分官兵後來落腳臺灣或金門,甚至隱姓埋名生活,該部隊性質特殊,鮮爲外界所知,直到近年纔有學者與後人陸續整理史料,試圖還原其歷史定位。

接受陳情的縣議員董森堡表示,他支持替反共救國軍爭取歷史定位,並承諾將協助向縣府與國防部、退輔會等單位反映意見,盼政府能正視這段歷史,讓英勇捐軀的將士獲得應有的尊崇;縣府也表示願從善如流,將南海部隊反共救國軍先烈納入祭文,以撫慰陣亡將士之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