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酒糟養牛 投入11億喊卡遭質疑
金門縣府看好牛肉市場藍海,及金門擁有廉價高粱酒糟與休耕土地可種植牧草等優勢,2006年推「酒糟養牛計劃」,規畫興建屠牛線、種牛牧場、養牛專區與大型堆肥廠等,經費高達11億餘元。但歷經16年,養牛專區、牛舍長期閒置,審計單位多次要求檢討仍未果,今年再度被點名,民代批,這是缺乏深思熟慮的政策,徒增環境負擔。
縣府迴應,酒糟養牛計劃已終止,轉而推動畜牧專區,集中管理零散業者,改善污染與防疫風險。縣長陳福海指示畜試所引導業者遷入專區,導入現代化飼養,並推動牛糞再利用,製成有機肥料,供農試所、林務所植栽使用,建構資源循環新模式。
縣府說,近期太湖畜牧業者近百頭牛隻已進駐畜牧專區,也輔導碧山及其他畜牧業者進駐。
酒糟養牛計劃一度被視爲金門繼高粱酒後第二產業支柱,並自澳洲引進種牛繁殖,縣府寄望養牛能解決酒糟去化、促進產業升級,帶動觀光經濟。不過,歷任縣長看法分歧,政策未能延續,加上疫病等因素,讓養牛計劃一波三折。審計單位多年來持續點名,指酒糟養牛計劃未達成目標,讓設施閒置造成資源浪費。
「對這項計劃,我是存疑的。」議員董森堡指出,金門雖有免費酒糟當飼料,但環境與水資源不足,無法支撐龐大畜牧量能,「一頭牛一天可產出相當於20至30人排泄量,金門怎麼承受?」加上緊鄰中國大陸,牛隻易受口蹄疫、牛結節疹侵襲,銷往本島市場也受限,規模經濟難成形。
政策遭質疑,但近年牛價走高,不少農戶靠養牛致富,牛肉乾、牛肉麪等產品是遊客必買伴手禮。有業者單靠牛肉乾,年營收突破2億元,僅次於金酒,消費主力是觀光客。
金門縣農會總幹事文水成指出,金門畜牧戶多爲小規模,防疫與環境管理不足,加上離大陸近,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引發疫情,且衝擊甚鉅。他說,金門全盛時期牛隻達8千多頭,如今剩3千多頭,數量減少,牛價居高不下。
當初也是養牛計劃執行者之一的文水成說,政策立意是朝永續循環方向,上路前有經評估,但因疫病風險大,只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