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億酒糟養牛夢碎?金門只剩閒置牛舍與沉重環境負擔

看好臺灣龐大的牛肉市場,及金門擁有廉價高梁酒糟與休耕土地可種植牧草供應等優勢,金門縣政府在2006年推動「酒糟養牛計劃」。本報資料照片

看好臺灣龐大的牛肉市場,及金門擁有廉價高梁酒糟與休耕土地可種植牧草等優勢,縣府於2006年推動「酒糟養牛計劃」,規畫興建屠牛線、種牛牧場、養牛專區等,並自澳洲引進種牛繁殖,盼建立完整的循環畜牧體系。2009年,農委會覈准經費高達11億餘元,16年過去,養牛專區、牛舍長時間閒置,今年又遭審計單位質疑,民代批,這是缺乏深思熟慮的政策,徒增環境負擔。

這項養牛計劃一度被視爲金門繼高粱酒後「第二產業支柱」,縣府寄望養牛能解決酒糟去化、促進產業升級,甚至帶動觀光經濟,除了歷任縣長對此計劃持不同看法,政策未能延續外,加上疫病等因素,讓養牛計劃的推動,波折不斷。審計單位多年來持續點名,酒糟養牛計劃未能達到目標,設施閒置,造成資源浪費。

「對這項計劃,我是存疑的!」議員董森堡指出,金門雖有免費酒糟作飼料,但環境與水資源不足,無法支撐龐大的畜牧量能。「一頭牛一天排泄量,相當於20至30個人排泄量,金門怎麼承受?」加上金門緊鄰中國大陸,牛隻容易受到口蹄疫、牛結節疹侵襲,銷往本島市場受限,規模經濟難成形。

「金門連本土黃牛保種都做不好,卻引進布拉安格斯。消費者去吃正宗布拉安格斯就好,爲何要到金門吃?」董森堡直言,這是缺乏深思熟慮的決策,升高環境負擔。

雖然政策受質疑,金門養牛卻在市場上留下另一個故事。近年牛價走高,不少農戶靠養牛致富,牛肉乾、牛肉麪等產品成爲遊客必買伴手禮。據統計,有業者光靠牛肉乾,一年營收就突破2億元,僅次於金酒;值得一提的是,約3至4成金門民衆因傳統不吃牛,島上牛肉主要由觀光客消費。

金門酒糟牛肉乾在觀光市場打出名號,吸引旅臺青年返鄉創業,養牛一度被視爲藏富於民產業,成爲戰地島嶼的一抹繁榮風景。

金門縣農會總幹事文水成指出,金門畜牧戶多爲小規模,防疫與環境管理不足,加上離大陸近,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引發疫情且衝擊甚鉅;若能集中規畫、有規模飼養,仍可降低風險。他說,金門全盛時期整體牛隻達8千多頭,如今剩3千多頭,因數量減少,牛價居高不下。

當初也是養牛計劃執行者之一的文水成說,政策立意是朝向永續循環的方向,以酒糟來養牛,牛的排泄物再種牧草,雖然花很多錢,上路前也有經評估,但因爲疫病風險大,只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

近年縣府決定結束酒糟養牛計劃,轉而推動畜牧專區,集中管理零散業者,改善污染與防疫風險。縣長陳福海指示畜試所,引導業者遷入專區,導入現代化飼養,並推動牛糞再利用,將其製成有機肥料,供農試所、林務所植栽使用,試圖建構資源循環新模式。

先前太湖畜牧業者近百頭牛隻進駐畜牧專區,改善牛羣環境污染問題及保障軍民生活環境;也輔導碧山及其他畜牧業者進駐,以改善學童安全問題及環境問題,希望解決牛隻缺乏管理在路上趴趴走亂象。

金門的養牛畜牧業者先前曾因管理不當,導致大量牛隻經常在馬路「逛大街」,甚至到處流竄,讓周邊的民衆都很困擾。圖/蔡其雍議員服務處提供

金門養牛計劃一度被視爲金門繼高粱酒後的「第二產業支柱」,但因爲疫病風險太高等因素,後來公部門全面退出,改由民間來主導。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批評,縣府的酒糟養牛計劃是缺乏深思熟慮的政策,徒增環境負擔。記者蔡家蓁/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