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控填息牛步 僅3家完成 存股族需評估2因素
今年金控股填權息表現疲弱,十三家上市金控僅三家完成填息。大型券商主管表示,這反映投資人對金融股的信心轉弱。本報資料照片
七、八月是金控除權息旺季,但今年金控股填權息表現冷清,十三家上市金控中,至今僅富邦金、玉山金與國票金完成填息,兆豐金則是盤中一度填息後回跌,其餘多數仍呈現牛步化,金融圈人士表示,不少金控要面臨填息時間拉長的可能性。
金融股向來被視爲存股族最愛,尤其金控股息可期、填息穩定。去年國泰金與凱基金(原開發金)僅用三天就完成,臺新金花了九天,富邦金也在一個月內達陣,顯示當時市場對金融股的信心高昂。但今年不同,最快的國票金花了十六天、玉山金則是廿四天才完成,富邦金也耗時超過一個月才補回股價缺口,其他金控則「步履蹣跚」,金融圈人士說,「今年填息進度牛步化,代表市場給予金融股評價不足。」
根據統計,去年僅有合庫金、永豐金兩家未能填息,另外有五家金控雖時間略長,但也在今年上半年填息。
券商表示,壽險型金控受到上半年匯率波動影響。臺幣四、五月急升,直接壓縮海外資產價值與帳面獲利,富邦金、國泰金、凱基金等因此承受沉重壓力。雖然金管會允許釋出部分責任準備金以因應外匯評價損失,多數金控在六月也交出相對優秀的成績單,但市場依舊擔憂壽險金控的後續獲利能力。
銀行型金控受房市信用緊縮政策拖累。中央銀行對房貸、建商融資等限制嚴格,讓第一金、合庫金等業務成長受限。金融圈人士指出,今年的市場氛圍與去年相比不同,如果後續資金面與政策面沒有改善,多數金控無法完成填息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也代表市場對金融股的再評價。
對於金控股今年填權息無力,大型券商主管表示,近年來很多金融股存股族轉向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然而,金融股除了有股息收入外,資本利得空間也大,兼具存股及增值的想像空間。因此,即便今年獲利表現可能不如去年,但或許正是逢低佈局的機會。
然而,該主管也指出,金融股存股族要認真評估兩因素。第一,金控逐漸走上大者恆大的路徑,尤其旗下子公司相對完整的金控,面對複雜的經濟情勢,更有能力維持穩定的股息配發。其次,在國際情勢受到川普關稅影響下,政策調整將會對金控獲利有更大的影響,存股族需要思考,選股時要觀察誰是能夠快速因應政策變化的公司。整體來看,今年金控填息比去年困難,反映投資人對金融股的信心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