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之路永不停息

來源:法治日報

□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風采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

夏日深夜,陸軍某合成旅中校營長張燦燦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他正帶領營部參謀和幾個連主官熱烈討論:多元態勢感知拓展偵察觸角、無人機蜂羣分組打擊、人工智能提取毀傷特徵……這是張燦燦所在營受領的某項訓練先行試點任務。

23年軍旅生涯,張燦燦在功勳卓著的紅軍部隊磨礪成長,走過一條充滿挑戰卻永不停息的進擊之路。

父親曾是參戰老兵,張燦燦受父親影響參軍入伍。當兵6年後,張燦燦被保送入學提幹。軍校畢業擔任3年排長後,提升爲某炮兵連連長。

從步兵到炮兵,不僅是專業的轉換,而且意味着能力重構,張燦燦形容自己又當起了新兵。他虛心向老骨幹學炮兵技能,夜以繼日地背射表、練操作。一個月後實彈射擊,他打出首發命中、全部命中的好成績。

軍事訓練全面過硬的張燦燦讓全連官兵深深折服,連隊也在他的帶動下發生變化,在全團建制連5公里武裝越野比武中奪得第一,打破近些年來步兵連對該項目第一名的壟斷。

張燦燦說:“帶兵人的威信從來不是靠職位壓出來的,而是靠本事掙來的。”在他的宿舍裡,幾本教材上寫滿密密麻麻的批註,牆上的計劃表細化到每週、每天的工作重點,連器械保養時間都精確到分鐘。

他是訓練場上的“領頭雁”,也是戰士心中的知心大哥。二級上士譚林林曾是訓練尖子,部隊轉型後面對新裝備有些懈怠,從先進變成後進。張燦燦知道後說:“這不是能力問題。”他找到譚林林談心,把自己寫滿要點的教材送給他,深夜還帶着他學技能。此後,譚林林成績突飛猛進,多次在演習和比武中表現優異,被表彰爲陸軍“強軍精武標兵”。

在國防和軍隊改革中,部隊轉型爲合成旅。2020年10月,張燦燦擔任某營營長。從單一兵種到合成部隊,作爲營級指揮員,張燦燦看到了新機遇,也在進擊路上發起新的衝鋒。

還是一名步兵排長時,張燦燦就展現出一名優秀指揮員的潛質,他率先在步兵班進攻戰鬥中進行沙盤推演,課目示範視頻在全師推廣。任營長後,他對提升指揮能力的學習研究更加專注,如何釋放合成效能、如何打造獨立遂行任務的戰鬥模塊等,都成爲他研究的課題。有了想法就去研究,研究成熟了就付諸實踐。這些年,他帶領官兵在多種地形、多種環境下苦訓實練,總結探索出高原高寒環境下二十多條練兵經驗。

在大漠戈壁,在冰峰雪谷,在千仞峭壁,張燦燦帶領官兵在極限環境下強體能、練技能,有效提高了全營應對高原環境的體能儲備。某新型火炮列裝後,張燦燦帶領官兵奔赴雪線試驗效能。頂風冒雪奮戰兩個月,論證形成高寒環境下火炮射表,積累了不同海拔裝備性能參數。

一次高原駐訓,面對一座高大的山體,張燦燦突然有了隱蔽防禦的構想。6個月後,他們在高原凍土上構設出功能齊備、結構合理的綜合掩蔽工事,宛如巨大的地下城堡,引來衆多兄弟單位指揮員觀摩學習。

擔任營長以來,張燦燦帶領官兵在風雪砥礪中前行,歷經的艱辛難以計數。

一次高原演習,突擊分隊一名戰士突發肺水腫並陷入深度昏迷。從對講機裡得知情況的張燦燦二話不說,扛起幾十斤的氧氣罐就往山上爬。那裡海拔5300米,輕裝活動都兩腿綿軟無力,張燦燦卻驚人地連走帶跑2公里將氧氣送達。

戰士被直升機後送治療轉危爲安後,軍醫感慨地說:“幸虧吸氧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當世界各地戰火頻燃時,張燦燦密切關注戰爭動態。他在感嘆無人智能技術深刻改變作戰樣式的同時,也思考自己所在營戰訓轉型的新路。他帶領官兵成立戰法創新工作室、無人裝備攻關組,自研設備器材、編寫訓練教材、開展模擬訓練,攻克十多項戰訓難題,培養出一大批技術過硬的訓練骨幹,探索形成“智能+”無人訓練模式在部隊推廣。

近日,張燦燦籌劃並組織了一場勇蹚新路的對抗演練。演練地域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訓練場,對抗雙方是兩支步兵分隊,雙方指揮員調度的除了分隊士兵,還有無人機、無人車、機器狼等多型無人裝備。從隱蔽僞裝到情報偵察,從掩護突入到要點打擊,無人裝備融入實兵戰術,高原練兵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