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阿里大文娛

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黃昱

10年後,什麼會成爲社會的問題?

2016年,馬雲曾提出過這個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Double H(健康和快樂)。彼時,阿里斥資超過500億元,圍繞“快樂”構建起龐大的版圖,這就是阿里大文娛的雛形。

如今,在成立9年後,阿里大文娛決定來一次“改頭換面”。

5月21日,阿里大文娛集團正式更名爲虎鯨文娛集團,旗下阿里影業更名爲大麥娛樂,未來虎鯨文娛將以優酷和大麥娛樂爲核心引擎,爲用戶創造快樂。知情人士對華爾街見聞表示,雖然阿里大文娛的任務和願景沒有變,但公司的發展節奏顯然不一樣了。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品牌升級,更是阿里大文娛求變的信號。發佈會上,優酷首席運營官、阿里魚總裁吳倩表示,“新名字的背後是虎鯨文娛以歸零的心態、以創業者的姿態,開啓新的征程。”

作爲阿里集團從電商跨向多元化戰略的重要標誌,阿里大文娛成立於2016年。彼時,阿里將優酷、阿里影業、阿里音樂、阿里文學等業務統一整合進文娛板塊,全面佈局“快樂”產業。2023年,在阿里集團一拆六的過程中,大文娛被確定爲六大業務集團之一,走向獨立發展之路。5月15日,阿里發佈2025財年第四季度業績公告,阿里大文娛實現經調整EBITA盈利3600萬元,實現扭虧爲盈。

站在盈利的新起點上,阿里大文娛打算闖出一番新天地。

“ 未來,我們會堅定‘內容+科技’雙輪驅動戰略,爲用戶提供線上、線下全場景娛樂體驗。”吳倩表示,大文娛名字雖變,業務戰略不移,未來將以AI和科技爲抓手,讓文娛行業良性發展,打造一艘穿越週期的文娛諾亞方舟。

然而,不斷涌現的內容形式疊加快速迭代的AI技術,對文娛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里大文娛要想做出更大的成績,還需要拿出真本事。

求變

無論是名字還是對外形象,阿里大文娛正在以全新面貌示人。阿里的動物園家族,從此多了一個虎鯨。

一位阿里內部人士對華爾街見聞表示,虎鯨身形龐大但靈活聰明,能適應各種複雜環境,是典型的羣居動物,而且擁有豐沛的情感,對人非常友好,選擇虎鯨很契合大文娛所追求的理念。

吳倩表示,文娛行業內容投資大,製作週期長,如何穿越週期,不僅考驗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更考驗通過精細化運營對投入和產出的平衡。她希望,以AI技術爲抓手,實現降本增效,打造一個數智、共生、快樂的文娛生態。

所謂“數智”,是致力於讓AI真正融入文娛行業的血脈,建設一個AI時代的全新娛樂版圖。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阿里大文娛內部,從內容生產端和體驗服務端都進行了AI驅動的嘗試,AI也已出現在各類使用場景中,比如,AI輔助生成數字資產,AI輔助提升虛擬拍攝虛實校準效率,AI輔助提升超高清內容的製作效率等。

據吳倩介紹,在虛擬拍攝領域,阿里大文娛已經在多個城市落地幀享數字影棚,深度支持了多部S級劇集和院線電影的拍攝;此外,公司還爲片方打造了宣發服務平臺燈塔,爲合作伙伴節省了20%以上的宣發預算。

3月,知識產權分析機構IPRdaily發佈《全球虛擬拍攝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TOP 30)》,來自中國的相關專利申請佔比52%,優酷以80件虛擬拍攝發明專利位列全球榜首。同期,阿里大文娛發佈了虛擬拍攝解決方案5.0版本,可大幅提升影視製作效率。

“共生”指的是構建影視工業化體系,與行業共享成果。目前還處於影視工業化時代的初期,華爾街見聞獲悉,阿里大文娛的虛擬拍攝從2D的車窗樓景到3D的沉浸式視效,再到如今的實時特效生成,已進入良性發展模式。至於“快樂”,這是阿里大文娛的使命,要讓大家從娛樂消費中獲得快樂。

數智、共生、快樂這三個關鍵詞背後,阿里大文娛意在抓住技術變革期,邁上一個新臺階。

阿里大文娛的底氣在於,公司在頭部內容生產、技術基礎設施佈局、人才合作培養等方面均取得階段性成果。 比如,在優酷劇集層面,《沙塵暴》豆瓣開分8.1,刷新了今年懸疑劇最高分,《邊水往事》《雪迷宮》《新生》等也是口碑佳片。阿里影業參與出品的《好東西》口碑頗佳,《流浪地球2》《長安三萬裡》等在海內外引發了廣泛關注。

值得關注的還有人才培養。阿里大文娛近年來吸納了很多新銳導演,比如,電影《孤注一擲》導演申奧和優酷合作了高口碑劇《新生》,包括《邊水往事》導演算、“唐探”系列編劇劉吾駟、《哪吒2》聯合動畫導演郝姍等在內的專業人才紛紛入職阿里大文娛。

阿里大文娛爲新人提供平臺和機會,其發起的“春苗編劇計劃”“海納國際青年導演發展計劃”也在爲未來儲備人才。華爾街見聞獲悉,近五年來,已有294位編劇、38位導演的劇集處女作在優酷播出。

不過,挑戰也不容小覷。近年來,以短視頻、微短劇爲代表的內容持續搶佔用戶的時間,尤其是微短劇迅速崛起,其市場規模已經追上電影行業。更重要的是,微短劇所代表的商業模式效率更高,已經對傳統影視行業造成威脅,阿里大文娛也需要破局。

AI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暗含風險。雖然背靠阿里這棵大樹,阿里大文娛具備AI技術優勢,但愛奇藝、騰訊、紅果短劇等平臺背後同樣是百度、騰訊、字節等深度佈局AI的科技大廠,這會是一場融合AI技術和影視專業的綜合考驗。

尤其,阿里大文娛的造血能力仍需提高。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表示,阿里大文娛整體盈利能力仍存在不確定性,需警惕內容投入與回報的不確定性、AI技術商業化落地壓力、成本控制與內容質量的平衡等挑戰。

對阿里大文娛來說,是時候來一場改變,攪動本已固化的文娛行業格局,並從中尋找更好的創新機會。

出擊

作爲阿里大文娛雙引擎之一,阿里影業也同步迎來品牌升級。

發佈會上,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宣佈,阿里影業正式更名爲大麥娛樂,公司還做了全新的片頭動畫廠標,未來將出現在每一部電影上。阿里影業旗下子公司大麥客戶端也同步迎來更新。

華爾街見聞從大文娛內部獲悉,過去幾年公司業務版圖的不斷擴充,“影業”已經不能涵蓋公司全部的業務場景,公司除了電影,還有演出、商業衍生、劇集、藝人經紀等多個業務板塊,更名更符合公司未來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改名也是戰略升級的體現,發佈會上,阿里影業首次喊出,將努力成爲亞洲領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現實娛樂(Real-life Experience)公司。現實娛樂是一種區別於數字化、碎片化、虛擬化等數字娛樂方式的現場娛樂方式,更強調現場體驗、互動體驗和沉浸體驗。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娛樂和AI將成爲阿里影業發展的兩大戰略關鍵詞,這也是將“娛樂”放進新名稱的考量,未來,阿里影業將更強調內容的原創力和對娛樂IP的打造,目標是打造具有科技基因的現實娛樂平臺。

“掌握原創能力才能真正把握未來,將用3到5年的時間成爲亞洲領先的內容原創公司。”李捷表示,接下來將通過7大內容廠牌、超20個工作室的內容生態集羣、“海納國際青年導演發展計劃”等,讓更多好故事得以涌現。

娛樂IP方面,李捷透露,阿里影業將在電影、演出、劇集三大內容業務領域全面推出更具影響力的娛樂IP。2025年開始,公司將繼續推出多類型優質電影,以及舞美互動效果一流的現場演出。“我們要向世界頂級的頭部娛樂公司看齊,創作更多屬於我們的原創故事系列。”

在商業衍生方面,阿里影業旗下的阿里魚已成長爲國內頭部的IP運營管理及商業化開發平臺,爲三麗鷗家族、寶可夢等200多個全球頂級IP服務。藝人經紀方面,公司各類型簽約、合作藝人已超過百位。

整體來看,強調現場、互動、沉浸體驗的現實娛樂代表了未來的消費趨勢,然而,圍繞體驗來做文娛生意,也註定會對服務細節提出更高要求,這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11年前,阿里影業成立,在經過多年探索後,阿里影業成爲打通文娛全產業鏈的線下娛樂消費服務公司。如今,作爲阿里大文娛的排頭兵,阿里影業要開始升級打怪了。

“阿里的基因裡沒有守成,只有創造。”半個月前,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發帖表示,阿里歷史上顛覆性的創新,都是選擇了艱難且少有人走的路。同時,AI技術革命,也讓阿里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有機會產生更大協同效應,具備創造全新用戶體驗的機會。

創造快樂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阿里大文娛終於要開啓新副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