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正常、好餓的毛毛蟲… 從兒童劇到音樂劇北藝中心上場
《好餓的毛毛蟲秀》,融合改編自全球暢銷超過1.5億冊、被翻譯成66種語言經典繪本。圖/北藝中心提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好戲連臺,本週末由華文環球藝術娛樂與美國團隊共同開發製作、改編自李安奧斯卡入圍電影的《囍宴》音樂劇繼續登場外,下半年還將有兒童劇《好餓的毛毛蟲秀》、百老匯搖滾音樂劇《近乎正常》等優質作品上場。
《囍宴》音樂劇2024年首演即創下票房與口碑雙贏佳績,以移民家庭爲背景,揉合流行旋律、電子節奏與百老匯音樂風格,重新詮釋一段夾在文化、世代與性別認同間的故事。劇中角色的掙扎與擁抱,不僅體現亞洲家庭中「愛與包容」的進化,也讓觀衆在歡笑與感動中看見彼此內心的影子。此次加演不僅是應粉絲敲碗迴歸,更被視爲進軍百老匯前的重要一站,臺灣觀衆將成爲這段旅程的最初見證者。10月10日起演出。
歷經5年打磨,由綠光創藝出品,嚎哮排演聯合制作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靈感取自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劇作從臺灣文化與歷史出發,是一封寫給家庭與土地的劇場情書,邀請觀衆思索何謂真正的成功。延續嚎哮排演劇場風格,結合說唱、影像與網路語感,挑戰觀衆對音樂劇的想像,音樂由創作人張清彥量身打造,融合R&B與嘻哈,爲舞臺注入強烈節奏感。節奏打造全新語言風格,重新詮釋「成功」的意義。10月3日起演出。
由阮劇團攜手熱門Podcast《臺灣通勤第一品牌》(臺通)共同推出的全新原創舞臺劇《聽說他家》(Thiann-kóng in tau),靈感來自臺通第145集節目「聽說他家」。該劇以鄰里日常爲背景,結合「聽」與「說」的雙重趣味,將鄰居八卦變成了頭條新聞,從頭條新聞轉變成都市怪談。劇中核心圍繞着一句熟悉卻模糊的開場白「聽說⋯⋯」,觀衆將在角色間的流言蜚語中,一步步揭開「他家」的荒謬真相。節目簡介耐人尋味:「捐肝!爲何而捐?」「鴿子!沒有鴿子?!」,一連串充滿想像空間的疑問,將等待觀衆進劇場揭曉。10月10日起演出。
融合歌仔戲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劇作《釧兒》,將於10週年之際以全新版本重磅迴歸!本次重製集結《勸世三姊妹》團隊,由導演曾慧誠領軍,㩦手李哲藝、康和祥與樑越玲,全面升級音樂與劇場語言,融合人鬼愛情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作品,即將以全新版本重磅迴歸,帶來跨越生死與時空的深刻情感,探索記憶、承諾與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釧兒》結合在地廟埕文化背景,揉合傳統歌仔戲的表演美學與現代音樂劇的敘事節奏,打造出獨樹一格的戲劇語言。11月22日起演出。
由環心娛樂製作有限公司帶來的《好餓的毛毛蟲秀》,融合改編自全球暢銷超過1.5億冊、被翻譯成66種語言經典繪本,由三位專業演員操控75只栩栩如生的動物偶,帶親子觀衆穿越4本艾瑞克・卡爾經典作品:《好餓的毛毛蟲》、《棕色的熊》、《10只橡皮小鴨》、《好忙的蜘蛛》。這是一場英語演出卻親切易懂的舞臺魔法,即使是2至7歲 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融入。今年,這出全球熱演的兒童劇,將以全新打造,專爲臺灣觀衆設計的版本隆重登場。12月19日起演出。
由活性界面製作帶來的百老匯搖滾音樂劇《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故事講述一位與躁鬱症共存的母親與其家庭所面臨的日常掙扎,該劇以搖滾樂驅動節奏,直面精神健康議題。2009年首演即獲11項東尼獎提名,隔年更因其真摯描繪心理疾病與家庭關係,成爲少數榮獲普立茲戲劇獎的音樂劇。2023年在臺首演幾近完售後,2025年將以原班卡司移師臺北,打造觸動人心的現場體驗。12月19日起演出。
臺中國家歌劇院x活性界面製作《NEXT TO NORMAL 近乎正常》。圖/陳韋勝攝影,北藝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