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風采|她“培養”出身懷絕技的消防機器人
【巾幗風采】
原標題:李響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僅3年,獲得82項自主知識產權,助力企業成爲“小巨人”——(引題)
她“培養”出身懷絕技的消防機器人(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旭
近日,記者走進遼寧鞍山衡業專用汽車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山衡業公司)生產車間,“猛虎”“颶風”“獵豹”等8款自主研發的多功能機器人整齊排成一列,彷彿科幻電影裡的變形金剛走進現實。
操控人員推動操作杆,一輛紅黑相間的全地形消防滅火機器人立刻出列,4個履帶輪全力運轉,飛速奔向車間另一端的樓梯。在樓梯前,機器人一個急剎定住身形,然後車身360度旋轉,將車頭對準樓梯。只見機器人的4個履帶輪靈活轉動,飛快爬上樓梯,又從另一側順利下樓,接着躍上40釐米的高臺……跨越各種障礙,穿梭自如。
全地形消防機器人、舉升搶險主戰消防車、壓縮空氣泡沫消防車、四驅防爆滅火偵查機器人……這些身懷絕技的機器人都與一位36歲的女設計師有關。
李響是鞍山衡業公司的科研部部長,負責公司產品的研發和設計工作。入職13年來,她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印證了“只有科技創新,企業纔有出路,人才纔有發展”的道理。2023年,李響榮獲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
入職第一課
測法蘭,成了大學畢業生李響的入職第一課。
法蘭是軸與軸之間相互連接的零件。爲了鍛鍊李響的實操能力,師傅特意安排她去車間測量法蘭參數。“職場萌新”李響根本不知道法蘭是什麼,只好硬着頭皮向老師傅求教,這才終於找到測量對象。
讓李響沒想到的是,一個法蘭,她來來回回跑了6趟才測明白——大孔內徑、小孔內徑、孔距大小、孔間距、公差……每次測完都發現參數不夠全,又要跑回去重測。
“當時,羞愧極了。”從這開始,李響漸漸養成了認真仔細的工作習慣。
“我的工作就是從‘一張紙’到‘一輛車’。”李響說。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難免磕磕碰碰。
剛入職時,李響負責車輛的裝飾和滑道設計。一次,裝配工反饋李響設計的一個零件裝配起來有難度,雙方經過一番“爭執”,李響重新設計了零件,將棱角磨圓,這才終於裝配成功。“不瞭解生產實際,就做不出好設計。”李響深有體會。
每天和圖紙打交道,有時,李響晚上做夢都在畫圖。夢裡,圖紙上的點、線、面交織,變成一個個立體圖形。現實中,由她設計的零配件嚴絲合縫地應用在消防車上。消防車行業相關零配件的公差要求是1毫米,而她設計的產品,公差精度總是控制在0.01毫米。
吹響創新“集結號”
2018年開始,企業尋求技術轉型,設計多功能、集成化消防車的任務落在了李響的身上。
爲了從零開始,蹚出一條路來,她開始自學吊機設計,買資料、抄筆記,研究材料力學、理論力學和微積分。那段時間,她每天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往返於辦公室和車間,一點點推進產品進度。
2019年10月,擁有25項專利的舉升搶險主戰消防車,首次參加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消防展就一戰成名,被稱爲當年消防設備行業的“黑馬”。
2022年3月,由李響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創新“集結號”在這裡吹響。
去年3月,一個焊接露點的攻關難題困住了李響。她將分佈在技術員、質檢員、工業設計師等多個崗位的工作室成員召集起來,共同探討研究解決之道,對材質、焊條、電流電壓等參數一一篩查比對,最終找到問題癥結——焊條匹配度不夠。在創新工作室成員的通力協作下,僅用不到1個月時間就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李響帶領下,創新工作室已獲得自主知識產權82項,研發生產的多種智能應急消防裝備屢獲殊榮,其中,舉升搶險主戰消防車被列入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科技項目。公司也於2018年獲得“鞍山市科技小巨人企業”稱號,2019年被評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成爲鞍山市“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與企業發展共成長
“別看這個機器人小,全身都是高科技,光國家專利就有20多項。”李響指着面前的全地形消防滅火機器人對記者說。
“公司近年來的發展得益於李響這樣富有拓荒精神的科創人員。”鞍山衡業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謝奕波告訴記者,企業鼓勵職工申請專利,在每一個設計項目的圖紙期、生產期、裝配期、成品期,都會有不同比例的獎勵資金。
2022年,李響開始帶徒弟。面對大學生徒弟,她也會讓他們從測量法蘭練起,在實踐中不斷成長。34歲的徐繼兵在她的指導下,剛入廠4年就成爲四驅水罐消防車項目的總設計師。
近年來,李響勞模創新工作室還與高校建立起產學研合作,通力解決應急消防裝備領域的關鍵性技術難題。相關合作開發項目不僅填補了國內外消防裝備的空白,提高了消防救援單位處置複雜火災的作戰效能,提升了對火災的巡檢與撲滅能力,還解決了森林火災無專用滅火裝備的行業難題。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