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整頓是高股息末日?專家點0056、00878...4天王受衝擊:投機成分消失

臺股29日盤中急殺逾300點,市場傳出臺灣關稅22%消息引爆賣壓,分析師郭哲榮提醒投資人,現階段不必過度恐慌,反而是絕佳低接機會。中央社

過去三年,臺灣資本市場見證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投資狂熱,其核心主角,正是訴求穩定現金流的「高股息ETF」。這些被投資人暱稱爲「現金奶牛」的金融商品,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臺,徹底改變了數百萬人的理財樣貌。

數據顯示,短短三年內,市場上暴增了16檔高股息ETF,總管理資產規模一舉突破新臺幣2兆元,而其受益人數更是攀上760萬人的高峰。這意味着,在臺灣,平均每兩位股票投資人中,就有一位持有高股息ETF 。

然而,在這場看似完美的配息盛宴底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逐漸浮現:這動輒超過10%的驚人配息率,究竟是來自企業穩健獲利的真實果實,還是一場精心包裝、由市場情緒與資金流動所堆砌出來的金融幻象?而明星高股息ETF受到的衝擊大嗎?今天一次看明白。

揭開「高配息」的糖衣:金管會爲何出手?

而金管會之所以決定出手整頓,其關鍵在於一個日益明顯的矛盾:ETF所宣稱的配息率,與其追蹤指數的真實股息收益率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這個差距,正是解開高配息幻象的鑰匙。

以市場上最熱門的幾檔ETF爲例,羣益臺灣精選高息(00919)在2024年5月宣稱的年化配息率高達12.92%,但其追蹤指數的同期息率僅爲4.59%。

元大高股息(0056)在同年6月的配息率更達到驚人的13.44%,而其指數息率也僅有4.51%。

這中間高達8%至9%的差距從何而來?答案就藏在ETF的配息組成結構中:

而從上圖可以看到今年三月0056有高達49.15%配息都來自平準金,問題的根源,在於「收益平準金」這個原本立意良善的工具,在追求高配息的競賽中,其用途逐漸被扭曲,引爆了市場所謂的「收益平準金之亂」。

部分投信公司不再將其視爲穩定配息的「防護墊」,而是當作衝高配息率的「灌水器」。

投資人拿到的高額「股息」,很大一部分其實是自己或其他新進投資人投入的本金,或是基金在大多頭市場中變現的獲利。

更深層次地看,這場亂象反映了「收益平準金」這個工具,已從一個確保投資人權益的信託工具,質變爲一個強效的行銷噱頭。

金管會緊箍咒解碼:新規範下的遊戲規則

金管會近期出手,端出《ETF 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爲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

新規核心有兩條:「實際配息率」原則上不得高於「參考配息率」,後者直接以指數本身的真實息率爲錨,灌水不再可行。

平準金要動用,必須同時滿足「基金自然配息率低於指數息率」且「除息前淨申購顯著增加」兩道門檻,徹底堵上行銷話術的後門。

這兩大原則的建立,標誌着ETF的配息決策過程,從過去由基金經理人主導的「裁量制」,轉變爲一個更加透明、有據可循的「規則制」。

這個轉變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在舊有的裁量模式下,決策流程往往是「由上而下」的:「爲了在市場上脫穎而出,我們決定宣佈年化10%的配息率。好了,現在來算算錢從哪裡來。股利所得有3%,資本利得可以實現4%,剩下的3%就從收益平準金裡出。」

而在新的規則模式下,決策流程被迫轉爲「由下而上」:「我們先來檢視一下規則。我們的參考配息率(指數息率)是4.5%。我們來自股利和資本利得的『自然』配息率算出來是5.0%。根據啓動標準a,由於我們的自然配息率(5.0%)並沒有低於參考配息率(4.5%),因此第一個啓動門檻未被觸發。

結論是:即使我們的基金規模近期大幅增長,我們也完全不被允許動用收益平準金。本次的配息率上限就是5.0%。」

這個轉變,強制投信業者從「爲了分配而尋找收益」的行銷思維,迴歸到「根據收益來進行分配」的信託本質。

它爲過去模糊不清的配息黑盒子,裝上了一扇透明的窗戶,引入了市場紀律。

明星ETF總體檢:新制衝擊下的四大ETF

金管會的新規,無疑是對整個高股息ETF生態系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對於那些在過去幾年裡,憑藉着驚人配息率而迅速崛起的明星ETF而言,這場變革將直接考驗其策略的韌性與真實價值。

最具指標性的四大天王——0056、00878、00919、00929在新遊戲規則下的潛在衝擊如何呢?

後高息時代怎麼投資:從「高配息」到「總報酬」

可以預見,動輒10%以上配息率的黃金時代,是一個由多頭市場行情、寬鬆監管環境與投資人狂熱情緒共同催生的特殊現象。

金管會的新規,本質上是一次市場的「均值迴歸」,它將強制ETF的配息率,迴歸到其追蹤指數的真實股息率水平,這個區間大概會落在3.5%至5.5%之間。

當配息率因監管而變得更加標準化與透明化後,它也將失去作爲產品主要差異化的功能。

這將迫使投資人進行一次根本性的思維轉變,將評估的焦點,從過去那個充滿誘惑卻又容易誤導的「配息率」,轉向一個更全面、更能反映真實投資表現的指標——「總報酬」(Total Return)。

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必須破除一個在過去高息時代所產生的危險心理陷阱——「填補價差」的迷思。

許多人誤以爲,高額的配息可以作爲股價下跌的「安全氣囊」,認爲ETF淨值的下跌,很快就會被下一次的配息「填補」回來。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謬誤。事實上,除息本身就會直接導致淨值的下降,配息並非憑空產生的魔法金錢,而是從基金淨資產中劃撥出來的一部分。

結論

金管會此次針對高股息ETF的政策調整,不應被視爲一種懲罰,而是一個引導臺灣ETF市場走向成熟的必要之舉。

它讓臺灣的監管實踐,與國際主流市場更加看重透明度與可持續性的標準接軌。

新規範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導致帳面上的配息率下降,但長期來看,它賦予了投資人更大的力量。

當配息的來源與結構變得清晰可見,投資人將能擺脫行銷話術的迷惑,基於一檔ETF真實的收益能力與核心策略,做出更爲理性的投資決策。

「高股息」這個標籤不會消失,但它的內涵將會深刻演變。

未來,它所代表的,將不再是追求短期最高配息數字的投機策略,而是專注於挑選那些經營穩健、治理良好、能夠提供穩定、可靠、高品質股息流的優質企業的投資哲學。

原文出處:高股息 ETF 10% 神話殞落?新則管超嚴!重挫「這4大」明星ETF

延伸閱讀:

HPC概念股有哪些?高效運算:投資商機、用途應用,臺廠供應鏈最大受惠股

美股有望9月降息!「債券ETF超吸金」7月除息秀「9檔」配息不手軟

無人機概念股有哪些?供應鏈廠商、無人機應用...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