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二成長者打新冠疫苗…醫曝確診風險 10月1日公費9類人開打
10月1日公費新冠疫苗將開打,臺灣去年施打新冠疫苗僅20.4%,相對其他先進國家僅一半,疾管署長羅一鈞(左3)表示,65歲以上等9類符合資格民衆,可於10月開始打,今年已準備300萬劑提供給民衆,11月開始會再針對50歲以上的成人施打。記者翁唯真/攝影
10月1日公費新冠疫苗將開打,去年65歲以上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是其他先進國家的一半,且網路上對新冠疫苗有許多錯誤資訊,調查發現近8成民衆擔心副作用。新冠疫情並未消失,疾管署長羅一鈞表示,65歲以上等9類符合資格民衆,可於10月接種,今年準備300萬劑提供給民衆,11月會再開放50歲以上成人施打。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今年夏季新冠疫情高峰時,短短10周造成重症1280人,高於10年來最嚴重流感疫情造成的重症人數,臺灣65歲以上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英、美、韓等國長者接種率均爲臺灣的2倍以上。
張峰義說,爲了解民衆對新冠預防的認知,同時釐清疫苗猶豫的主要原因,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以及臺灣事實查覈中心共同執行「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鎖定長者及4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羣,共完成500分有效樣本。
據調查,新冠疫苗的猶豫族羣,即不確定是否會打疫苗和會考慮打疫苗者,僅不到四成民衆對疫情較爲擔心,主因是認爲「確診後症狀變輕」及「重症比率降低」。
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理事長盛望徽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絕不是小感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相較其他呼吸道病毒,新冠感染長期預後最差。且新冠病毒會破壞全身器官,容易出現後遺症,確診四個月後透過MRI檢測發現,7成患者至少一個器官受損。
盛望徽說,疫苗猶豫族羣中,4成對疫苗安全性沒有完全放心,在對疫苗安全性疑慮較高的民衆中,近8成擔心接種後副作用,且又以影響免疫系統、引發自體免疫疾病,或血管相關的心肌炎、心臟衰竭副作用爲主,近5成民衆擔心疫苗導致長期後遺症,有4成擔心mRNA疫苗可能改變人體DNA,還有民衆以爲打疫苗會影響慢性病控制。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澄清,研究證實,相較打疫苗引發的心肌炎,感染新冠病毒後罹患心肌炎的風險更高,病程更嚴重,且新冠疫苗不會影響服用中的慢性病藥物,不但可預防重症風險,還可以幫助慢性病控制。
羅一鈞表示,臺灣新冠疫苗接種率遠低於一些國家,雖然去年宣導「左流右新」,大約前3個月接種率明顯快速提升,比過去同期增加2倍多,但最後接種率僅約二成,表示國內普遍有八成長輩對於新冠疫苗可能有疑慮、或是接種不夠方便,或覺得沒有必要接種,遠低原本設定4成的目標。
臺灣事實查覈中心總編輯陳偉婷說,臺灣事實查覈中心的每週「闢謠TOP10」中都會出現健康類謠言,新冠疫苗接種期間也常出現大量未經證實、缺乏可靠消息來源的錯誤訊息。雖然醫師與政府公告仍是相對可信來源,但網路論壇對民衆影響力不可忽視。她建議大家加入臺灣事實查覈中心LINE機器人,若有疫苗接種相關問題,可獲解答。
羅一鈞說,10月1日新冠及流感疫苗開打,今年準備300萬劑新冠疫苗,因應全球各地風險評估,讓高風險族羣接種策略,針對65歲以上等9類高風險人先施打,11月1日則針對50歲以上民衆提供,其餘民衆需自費。
羅一鈞強調,期待透過中央、地方及學界等跟大家報告迷失及謠言等,希望大家獲得正確資訊,短時間內對於施打對象不會改變政策,但會視國際實證及策略調整。
今年秋冬公費新冠疫苗的施打對象調整爲,65歲以上長者、55至64歲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孕婦、6個月以上高風險對象、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育有6個月內嬰兒的父母、滿6個月以上至未滿6歲幼兒、50至64歲無高風險成人。
10月1日公費新冠疫苗將開打,不過臺灣去年施打新冠疫苗僅20.4%,相對其他先進國家僅一半,疾管署長羅一鈞呼籲,65歲以上等9類符合資格民衆,可於10月開始打,今年已準備300萬劑提供給民衆,11月開始會再針對50歲以上的成人施打。記者翁唯真/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