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2成長者打新冠疫苗!羅一鈞:秋冬備300萬劑「不再全民公費」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與臺灣事實查覈中心合作「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感染新冠絕對不是小感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然而根據國內最新一份「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發現,高風險羣中疫苗猶豫者比例極高。疾管署長羅一鈞今(10)日坦言,國內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成,顯示約8成長者對疫苗仍有疑慮,疾管署今年秋冬採購約300萬劑新冠疫苗,且不再全民施打,改爲風險族羣接種,呼籲民衆10月1日起「左流右新」來保護自己。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臺灣感染管制學會、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與臺灣事實查覈中心合作,今(10)日公佈針對長者及4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羣進行的「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結果,發現在新冠重症高風險羣中,疫苗猶豫者比例介於40至60%,其對新冠疾病的輕忽及擔心施打疫苗後的潛在副作用是導致猶豫接種的原因。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分享,今年夏季新冠疫情高峰時,短短十週就造成1,280人重症,高於十年來最嚴重的流感疫情所造成的重症人數。然而臺灣65歲以上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英、美、韓等國長者接種率均爲臺灣的2倍以上。

調查也顯示,新冠疫苗的猶豫族羣(不確定是否會打疫苗&會考慮打疫苗者)中,對新冠疫情的擔心程度平均爲4.1分(7分爲很擔心、1分爲不擔心),僅不到4成民衆對疫情較爲擔心,而主因是認爲「確診後症狀變輕」以及「重症比例降低」。

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理事長盛望徽強調,感染新冠病毒絕不是小感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相較其他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長期預後最差。且新冠病毒會破壞全身的器官,容易出現後遺症,確診4個月後透過MRI檢測發現,70%患者至少有一個器官受損。

羅一鈞表示,去年推動「左流右新」(左手臂接種流感疫苗;右手臂接種新冠疫苗)公費接種政策,開打初期接種率快速提升,比同期增加逾2倍,但長輩族羣最終接種率停留在20%左右,並未達到疾管署原訂目標的40%。

疾管署今年秋冬公費疫苗同樣採「左流右新」,新冠疫苗儲備近300萬劑,羅一鈞說,其中277萬劑是莫德納LP.8.1新冠疫苗,另外22.5萬劑是NovavaxJN.1疫苗,合計有299.5萬劑。

其中最大變革在於新冠疫苗不再是全民公費。羅一鈞表示,全球接種策略皆朝向「風險族羣接種」導向,國內也定出10類高風險對象。10月1日起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未滿6歲幼兒等9類高風險對象優先開打,11月1日起,會再進一步開放50至64歲健康成人接種,至於6至49歲族羣則爲自費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