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嬰幼兒受虐比率激增 衛福部公佈家長「抓狂」原因

衛福部保護司今舉辦「抓狂時刻,育兒對策」記者會,並公佈最新統計。保護司長張秀鴛(右一)說,近5年在少子化趨勢下,國內嬰幼兒受虐比率仍持續增加,2024年爲5年前的1.2倍,每年約2000名嬰幼兒受虐,超過9成3爲家內案件。記者沈能元/攝影

臺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已有孩子的家長更常面臨帶養孩子的困境。衛福部保護司今公佈最新統計,近5年在少子化趨勢下,國內嬰幼兒受虐比率仍持續增加,2024年爲5年前的1.2倍,每年約2000名嬰幼兒受虐,超過9成3爲家內案件。專家表示,父母照顧孩子時,應多理解孩子需求,並調整日夜作息,以降低孩子哭鬧,父母在責罵、處罰前,更應先深呼吸且多加考慮。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近5年國內嬰幼兒受虐比率持續上升,自2020年2.26‰、2021年2.30‰、2022年2.64‰,上升至2023年2.99‰最高,2024年則略爲降至2.65‰,但比率仍爲5年前的1.2倍,其中9成3案件爲家內事件,施虐者以父母佔比84%最高。其次是祖父母等親屬佔12%、父母同居人4%。其餘7%爲家外事件,多發生在托育照顧場域。

張秀鴛說,在遭受不當對待類型,最高爲身體不當對待佔49%,其次是疏忽照顧佔44%,言語暴力佔8%。她說,身體不當對待情形,包括孩子不斷哭鬧,家長一時失控徒手打孩子巴掌,或是搖晃嬰兒等;疏忽照顧則有獨留、營養不良、未就醫等。

張秀鴛指出,統計進一步分析,造成家長「抓狂」原因,以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爲大宗,佔比高達52%,如「孩子晚上不睡覺,是在整我嗎?」、「纔剛換尿布又漏尿(便),訓練半天還是弄在褲子上」、「孩子玩具亂丟,叫他收拾也不收拾」、「帶孩子外出,總是亂衝亂撞,講都講不聽」等。

張秀鴛說,多年前,國內曾發生一起家庭悲劇,一名新手媽媽幫孩子洗澡時,孩子在浴盆裡大便,但由於洗澡前,媽媽已讓孩子大便,但沒想到孩子還是漏便了,當場情緒失控把孩子打到昏厥,最後送醫不治,父母在照顧孩子常承受巨大壓力出現「抓狂」行爲。

另,造成家長「抓狂」的原因還包括,孩子不耐哭鬧佔18%、獨留孩子等教養知能不足佔15%、家長衝突波及佔8%、家長精神及藥酒癮佔5%、家庭照顧壓力佔2%。

「每一個人都是當了爸媽,纔開始學習如何當爸媽。」臺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說,常見新手媽媽於坐月子期間獨自照顧寶寶,無法安心入睡、情緒焦慮,但長輩總是迴應「帶孩子就是如此」,感受遭到忽略。建議媽媽與孩子應有規律的日夜作息,可以減少孩子哭鬧,媽媽也要學會情緒表達與自我照顧,重拾育兒信心與動力,並重新詮釋長輩觀念,理解育兒有多元方式。

楊珮璉給予照顧孩子的父母「停、看、聽」三個建議,停是「停止自責」,看是「看見孩子的需求,建立規律生活作息」,聽是「多聽正向建議與支持」。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表示,父母照顧孩子時,應多認識自己及孩子,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並增加教養知能,避免孩子發生意外,同時理解自己罵孩子、處罰孩子的情緒來源,是對孩子犯錯或其他事情不滿。他建議,父母做出責罵、處罰孩子前,應先深呼吸且多加考慮,並應着重四大原則爲溝通、耐心、堅持、時間,當照顧壓力大時,也應尋求長輩協助及醫療諮詢。

陳木榮說,近日診所內一名醫師被家長投訴看診太慢,經瞭解,該名醫師看一位病人花了70分鐘,原來是一名媽媽面對孩子發展遲緩在診間爆哭,醫師爲了平復媽媽的心情,耽誤了後續的病人,建議家長在面對養育孩子過程,時常出現各類問題,尤其是有特殊病症時,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

張秀鴛說,保護司目前有實體社福中心、家庭教育中心、親子館及線上學習資源等,讓家長在面臨困難、崩潰的邊緣時,有求助的管道。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