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億!淡馬錫、中金資本聯手 投出一家揚州“獨角獸”
《科創板日報》2月14日訊(記者 餘詩琪)揚州跑出了一家“獨角獸”。
日前,揚州納力新材料完成了近10億元的A+輪融資,此次融資由淡馬錫領投,中金資本、喬貝資本、耀途資本以及上海翮沐等多家老股東繼續追加投資,還得到了奧本海默家族基金(Oppenheimer)、新加坡曹寶記集團(TPC Group)以及香港海闊天空創投(Beyond Ventures)等國際資本的支持。
納力新材料是一家新能源材料企業,其主產品複合集流體是鋰電池的核心部件,不僅有效提高了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與循環壽命,還能降低原料成本。
《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目前納力新材料在揚州建設了一、二期廠房,其中一期投入11億元,產能在2023年已經接近5億平方米,是目前複合集流體賽道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
淡馬錫、中金、紅杉、華興都投了
納力新材料的關鍵人物是公司創始人兼CEO李學法——一位新能源材料行業裡紮根已久的老將。他最初供職於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鋰電行業頂尖實驗室、美國新能源發源地),期間研究了高分子薄膜材料、複合集流體以及鋰電行業涉及的各種材料、結構等。
2007年,李學法進入CELGARD——全球鋰電池龍頭隔膜企業擔任技術總監,直至2016年決意回國。之後,李學法創建了鋰電池隔膜企業江蘇厚生新能源。據其稱,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新型複合集流體國內實現量產的機會。
2022年初,李學法創立了納力新材料。當年九月,公司就完成了第一輪融資,得到了紅杉資本、華興資本、耀途資本、中金資本、瀚暉投資的支持。
負責這一項目的華興新經濟基金董事總經理尹弘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在納力新材料之前,團隊已經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已經接觸了不少項目,但最終還是決定投資納力。一個關鍵原因是李學法博士的技術理念是完成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追求從根本上提升鋰電池的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這和華興在硬科技產業上的投資思路契合。
“納力的方向是真正的創新,當時我們看項目的時候就覺得即使有風險,需要更長時間的陪伴,也值得支持這樣的項目。而且跟李學法博士接觸的時候,他不僅對產業技術理解地很深刻,對於公司的成長路徑也想的很清楚了,所以沒多糾結,我們就投了。現在看公司成長的非常快。”尹弘表示。
在完成首輪融資的同時,納力新材料也在飛速推進產能落地。2022年11月,其一期3.6萬平方米廠房開始投產。李學法曾表示,2023年可望實現開票銷售8億元。
2023年年中,納力新材料又完成了一輪融資,除了紅杉、耀途、瀚暉持續加註,還得到了洪泰基金、英飛尼迪資本等的支持。
據納力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長夏建中此前分享,在2023年年底,公司估值已經接近35億元。
合作特斯拉、三星、LG……
納力新材料在資本市場的認可與其業務進展分不開關係。
公司核心產品複合集流體是一種金屬高分子材料-金屬的多層複合薄膜材料,主要用於替代傳統的銅箔和鋁箔。其關鍵優勢在於從根本上解決了安全性問題,還能夠大量提升能量密度。複合集流體的超薄的高分子材料是絕緣材料,強度很高、韌性很好,沒有毛刺也沒有金屬異物的產生,再加上高分子材料本身在高溫下很容易熔斷,這相當於爲鋰離子電池提供了一個熔斷開關,在危險的時候它能斷開,確保鋰離子電池不會燃燒和爆炸,此外還可以節省67%的銅、85%的鋁。
據夏建中介紹,在電池裡面,集流體的使用量和隔膜是1:1的對應關係,2023年,隔膜出貨量超過100億平方,如果按照噸來算,對應的集流體的需求量是百億級別。此外,鋰電池出貨量可能達到1T瓦時的規模,到2030年將達到2T瓦時。集流體雖然是細分領域的單品,但它總體的市場規模很大,這是一個幾百億、甚至是接近千億的大賽道。
目前,納力新材料的產品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市場客戶的認可,例如特斯拉、三星、LG等,可廣泛用於高性能鋰電池、新能源汽車、5G基站建設、儲能、軍工消費電子等領域。公司在美國、日本、韓國設有全資子公司,歐洲子公司也在規劃佈局中。
有產業投資人表示,納力新材料現在的產業佈局已是全球化思維,產品也在大量出海。這次融資得到奧本海默家族基金(Oppenheimer)、新加坡曹寶記集團(TPC Group)、香港海闊天空創投(Beyond Ventures)等國際資本的關注也是對其商業進展的認可。
在產能規劃上,納力新材料還有着更大的野心。目前,公司二期項目已經開工投建,總投資約112億元,正式達產後,預計形成年產50億平方米原子沉積鋁、原子沉積銅、納米塗覆集流體產品。按照規劃,該項目廠房將在今年一季度竣工交付。
李學法曾預測,到2030年,行業約有上千億平方米複合集流體產品需求。接下來,公司還會繼續加大投資,上馬後續項目,力爭複合集流體年產能達200億平方米以上。
據稱,到2024年年底,納力新材料合作客戶數量已達171家,預計2025年實現銷售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