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西部地區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53.1萬件
新京報訊(記者陳琳)8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衡付廣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近一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與西部各省區市結合區域發展定位和資源稟賦條件,“一省一策”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截至今年6月,西部地區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53.1萬件,有效註冊商標量達到700.6萬件,累計認定地理標誌產品978個,覈准以地理標誌註冊集體商標、證明商標2399件,數量均保持穩步增長。“這充分表明西部地區創新能力在持續提升,成爲我國知識產權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板塊。”衡付廣說。
據介紹,在優化創新環境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寧夏、新疆以及廣西柳州、四川綿陽等地新建4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多個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一站式”服務,護航當地企業創新發展。
同時促進轉化運用,構建專利產業化樣板企業培育庫,西部地區2361家高成長性企業入選,佔全國四分之一;在陝西西安、內蒙古包頭、新疆烏魯木齊等地舉辦多場跨區域專利轉化對接活動,簽約金額近2.1億元。
陝西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沈黎萍表示,近年來陝西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截至今年6月,全省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12.5萬件,有效商標註冊量87.9萬件,地理標誌產品96個。知識產權運用效益加速釋放。實施知識產權轉化運用“靈犀計劃”,着力破解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雙向盲區”,有效促進知識產權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高效轉化。
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楊佐濤介紹,在推動傳統與新潮融合發展的實踐中,西安將知識產權制度保障貫穿於歷史文化煥新傳承、煥新表達、煥新發展的全過程。目前西安全市有244個維權援助服務站、12個規範化市場,刑事司法、行政執法、仲裁“三協作”機制高效運轉,爲“首店”“首發”等創新型經濟保駕護航。以保護毛絨潮玩“絨饃饃”爲例,去年,根據西安特色美食肉夾饃爲原型的這一原創設計一經推出便火爆“出圈”,市場監管、知識產權、版權、文旅等多部門協同織密保護網,對侵權假冒產品聯合整治,正版“絨饃饃”的銷售額半年內增長超50%,有效維護了“首發”利益。
據透露,爲解決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價值評估、技術交易等問題。西安市依託同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共建機制,採取“外引內聯”建設模式,引進國家級技術交易平臺,系統整合優質資源,合力共建“西安知識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打造集專利、商標、版權、技術成果等要素於一體的交易樞紐與成果轉化平臺,推動西安市“好技術”獲得“好身價”、找到“好出路”。目前,各項籌建工作正在加速推進,計劃今年10月正式運營。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