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成效顯著——截至今年6月底,5G基站總數達455萬個,高質量數據集超3.5萬個

(來源:經濟日報)

轉自:經濟日報

5G基站總數455萬個、算力總規模位於全球第二,數據產業規模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數據生產量達到41.06澤字節,高質量數據集超過3.5萬個……在國新辦8月14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全面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數字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數據產業主要包括數據採集匯聚、計算存儲、流通交易、開發利用、安全治理和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及服務等業態,是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的新興產業。“十四五”期間,我國數據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市場空間大,已成爲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當前,數據技術正從商業智能(BI)向人工智能(AI)加速演進,以數據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算法算力和數據高度集成爲主要特徵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數據驅動技術創新、應用創新、產業創新不斷深化,數據“採存算管用”全鏈條煥新迭代,催生出“數據即服務”“知識即服務”“模型即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結果顯示,2024年,上市數據企業平均研發投入較“十三五”末增長79%,年均增速15.7%,產業鏈創新活力持續增強。

同時,各地搶抓機遇、加快佈局,資源集聚、技術創新、應用牽引、安全支撐的產業特徵初步顯現。從區域看,長三角形成了多層次、全鏈條的數據產業生態,資源共享、創新聯動的集聚效應尤爲突出。2024年,長三角數據產業規模佔全國22.6%,集聚數據企業超10萬家,是我國數據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從城市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資源要素富集、技術創新活躍、應用場景豐富,吸引大量頭部企業和創新主體,產業生態化集聚趨勢較爲明顯。“今年,我們計劃部署一批數據產業集聚區建設試點,以此爲抓手,不斷優化產業佈局,加快形成產業生態和規模優勢。”劉烈宏說。

作爲數據資源供需對接重要載體,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尤爲重要。“十四五”期間,國家數據局制定了數據基礎設施參考架構,提出了匿名化處理等9項重點技術規範。截至目前,已經建成25個城市節點,佈局了16個省份的數據基礎設施架構,並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聯互通。

“我們接入了包括數據交易所、數據開發商供數、治數、用數等各類主體超過2000家。在設施標準制定方面,吸納了產學研1200餘家單位積極參與,廣泛凝聚共識;在設施應用方面,支撐政務治理、金融風控等上百個場景應用,上架了近萬個數據產品,形成了以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安全支撐爲重點的良好產業發展態勢。”國家數據局副局長夏冰說。

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十四五”時期,數據資源管理制度建設、開發利用成效和水平,均達到全新高度。2024年,我國數據生產量達到41.06澤字節,比“十三五”末翻一番,人均數據生產量更是“十三五”末的2.2倍。

“我們加快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制度建設。”國家數據局副局長陳榮輝介紹,在公共數據方面,印發了《關於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資源登記、授權運營、價格機制相關政策發佈實施。《政務數據共享條例》出臺實施,省市兩級制定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相關政策超過87項,政務數據共享、公共數據開發和授權運營更加規範和高效。國家登記平臺登記的資源、產品和服務快速增長,目前已經覆蓋超過78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數據體量超過6PB,提供了便利、權威的找數、用數渠道。

在企業數據方面,國家數據局出臺專門政策文件,推動可信數據空間試點,佈局了22個行業和28個企業試點項目,實施國有企業數據效能提升行動,形成打破數據孤島、促進要素流通的政策“組合拳”,爲企業推進數據開發、融入數智化浪潮按下“加速鍵”。

數據資源開發離不開應用場景作支撐。爲此,國家數據局打造“數據要素×”、公共數據“跑起來”等品牌,發佈70個示範場景,覆蓋智慧農業、醫療健康、交通物流等重點行業領域,形成一批可感可及的應用成果。

從行業看,基於氣象數據開發的產品和服務超過1.4萬個,支撐了近13萬個應用場景;從地方看,一些城市開展政企數據合作,實現對道路信號燈的智能調控,助力破解擁堵難題;從市場看,服裝企業利用消費數據,開展個性化的設計生產,從設計下單到生產發貨,最快只需要3天,數據驅動的柔性供應鏈模式讓中國製造更具競爭力。

全民共享數字紅利

“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技術加速應用,使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治理能力均發生深刻改變,顯著提升了公共服務可及性,讓民生保障持續升溫。

公共服務更加普惠便捷。智慧醫療服務擴面提速,全國互聯網醫院年服務量超過1億人次,全國醫保碼用戶超過12億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5.6億人次。數字社保擴圍增效,全國10.7億人領用電子社保卡,覆蓋75%以上人口,長三角、成渝等城市羣逐步實現“一卡通”區域服務互聯互通。數字養老服務取得積極成效,互聯網應用改造、“一鍵呼入人工客服”等數字適老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全國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上線,促進了養老服務資源供需高效對接。

社會治理更加精準高效。“‘高效辦成一件事’已進入制度化、常態化推進新階段,越來越多事項實現‘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劉烈宏告訴記者,過去爲新生兒辦理業務需要往返多部門提交材料,如今在線上完成信息填報後,相關數據通過跨部門共享機制自動流轉,多個事項可在幾天內高效辦結。

此外,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持續深化,自然災害智能預警等應用取得實效,城市治理從“分散管控”轉向“全域協同”,智慧治理和韌性安全能力全面增強,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業務協同不斷深化,生活服務、企業服務等領域免申即享場景應用不斷豐富。

數字生活更加美好智能。智慧文旅方面,全國5A級景區數字化改造完成率達100%,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讓千年文明“觸手可及”。智慧社區方面,社區服務更加智能,“一鍵式”老人求助等服務“指尖可達”,居家智能健康管理、遠程問診等應用,讓社區生活更有溫度。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推動公共服務、數字生活、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形成更多數字社會建設成果。”陳榮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