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站牆上有「金庫門」? 北捷曝真正用途:當年慘況意難平
臺北捷運2001年曾因颱風淪爲水上樂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臺北捷運南京復興站,有民衆近日發現牆上出現一扇「金庫門」般的金屬設施,引發網友好奇用途。貼文曝光後,不少老臺北人出面解釋,這並非裝飾,而是北捷在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後設置的「水密門」,爲防洪而生。
原PO在Threads上發文,表示自己和友人經過捷運南京復興站時,突然發現牆面上出現類似「金庫門」的裝置,兩人對其用途感到好奇,因此上網求解,「經過超多次的,突然被問也是不知道是啥。」
事實上,這道「金庫門」其實是北捷的水密門,屬於防洪系統的一環。當豪雨或颱風導致水位上升時,水密門可在短時間內關閉,阻擋洪水倒灌入車站與隧道,確保乘客與設備安全。外觀厚重、結構堅固,因此才被民衆誤認爲是金庫門。
2001年9月納莉颱風曾在臺灣上空停留超過48小時,豪雨造成捷運板南線、淡水線多站嚴重淹水,臺北車站、善導寺等車站幾乎變成「水上樂園」,行控中心與地下設施也遭洪水侵入,導致全線停駛長達3個月,損失超過新臺幣22億元。
事後,北捷全面升級防洪系統,針對各車站出入口依「200年頻率洪水位」標準加高110公分,並在站體與隧道間增設「水密門」及「防水隔艙閘門」,以防止洪水倒灌、降低災害風險。
不少網友看到真相後直呼「原來不是裝飾品」、「那時候復興南北路整條都泡水」、「捷運站電扶梯變瀑布記憶猶新」,也有人感嘆,如今車站牆上的一道金屬門,不僅是防災設備,更是臺北從災難中學到的教訓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