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站PM2.5爆表沒人管 環團怒

儘管捷運是民衆日常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地下月臺卻是PM2.5暴露量最高的場所。圖爲民衆搭乘臺北捷運通勤情形。(鄧博仁攝)

不少人習慣搭捷運上、下班,卻不知道自己可能每天都暴露在高濃度的細懸浮微粒(PM2.5)環境之中!環境部2017年研究顯示,不論夏季或冬季,地下捷運月臺比起公車、汽車、機車、步行、腳踏車,PM2.5暴露量都最高,原因在於車廂進站時車輪與軌道快速摩擦導致微粒揚起,但環境部至今卻未將月臺列入室內空品管制範圍,環團呼籲環境部儘速納管,並加裝電子螢幕顯示監測數值,方便民衆隨時查看。

根據現行法規,樓地板面積或年出站旅運量達一定數量的大衆捷運車站,需監測並維護室內空品,但空間以地下樓層的車站大廳區、穿堂或通道區、旅客詢問、售票及驗票區爲限,監測項目爲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甲醛。

環境部資料顯示,目前被列管的捷運車站,包含北捷、高捷及機捷的室內空品近3年都沒有超標紀錄。

不過,2017年環境部(當時爲環保署)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研究,以環境部測站濃度爲基準,在臺灣北、中、南3區同步觀測捷運、公車、汽車、機車、步行及腳踏車6種不同通勤型態的PM2.5暴露量,發現夏季地下捷運月臺暴露濃度是大氣環境的1.68倍,冬季則是1.4倍,成爲PM2.5暴露量最高的交通方式。研究推測,捷運通勤的高PM2.5暴露濃度源自封閉的捷運旅運空間、頻繁的煞車減速造成煞車組件耗損的微粒,以及空氣中的生物氣膠。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表示,當年研究測得PM2.5濃度最高的地下捷運月臺,至今卻沒有納管,也未將PM2.5納入監測項目,質疑是否因爲不想讓捷運花錢爲月臺加裝全罩式設備,纔不願就研究內容加嚴管制?每天透過捷運通勤的民衆衆多,最該管的月臺卻未納管,相當奇怪。

環境部大氣司長黃偉鳴則指出,該份研究監測是24小時值,但民衆在捷運月臺停留時間短暫、約數分鐘時間,故目前未將月臺列入監測範圍內。雖然法規未特別要求大衆捷運車站針對PM2.5做檢測,但較着重督促管理單位加強改善空品,例如加強通風、全罩式月臺等,都是可以降低PM2.5濃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