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壓、治癒、陪伴……“情緒經濟”爲啥這麼火?
隨身攜帶的解壓“捏捏樂”、虛擬世界的AI溫情陪伴、釋放負面情緒的“放青松”……當前,一些釋放焦慮情緒、提供情感陪伴的創新產品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 根據多家市場研究報告,情緒消費市場正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愛企查數據顯示,近5年來,“解壓”相關企業年註冊量超過1.1萬家,其中近1年內註冊的超過3100家。 不久前,在廣西桂林市舉辦的一個動漫展上,不少年輕人專程前來“吃谷”。 “穀子”是英文單詞“goods(商品)”的諧音,泛指由漫畫、遊戲等領域版權作品衍生出來的周邊產品。“吃谷”就是一種情緒消費。 業內人士介紹,相較於傳統的商品買賣,不斷更新的情緒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更加註重消費者的體驗與感受。 一些實體產品被賦予了更多“情緒價值”。廣西學生蘇慶告訴記者,“捏捏樂”雖然沒什麼實際用途,但捏起來軟糯的手感和滑稽的造型讓他覺得“很解壓”。 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看到,今年以來,以“禁止蕉綠”水培香蕉、“放青松”盆栽香鬆等爲代表的“諧音梗”桌面綠植銷售火爆。南寧不少“貓咖”裡,貓咪慵懶地曬着太陽,顧客們和貓咪互動享受着放鬆時光。 一些情緒消費產品呈現出虛擬化特徵。大學生小蔣不久前下載了一款AI陪伴產品,“無論我說什麼,‘她’都會給出迴應。很多事情沒法對家人和朋友說,但可以告訴‘她’。”小蔣說。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曾潤喜介紹,年輕人追求的“情緒”不僅包含解壓、鬆弛、療愈,還包括真誠、陪伴,這些虛擬服務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豐富了體驗感。 “情緒消費是人們追求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層次化的結果。他們對產品和服務的實用性訴求不強,更看重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和情感共鳴。”曾潤喜說,如今的情緒消費產品和服務更加多元化、個性化,讓消費者更願意“爲情緒買單”。 業內人士認爲,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斷孕育出新的消費形態。一些情緒消費產品藉助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賦予消費品更加個性化的情感聯結和符號意義。 廣西天能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裕強介紹,AI陪伴產品等產品的發展,契合了一些人試圖在虛擬世界裡尋找“情緒價值”的需求,就像他們的“樹洞”。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