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不用還? 53歲村民淪爲職業揹債人 面臨48萬元鉅額債務

輕鬆拿錢還能不用還?這樣的 “好事” 讓不少想不勞而獲的人甘願背上債務,卻在不知不覺中跌入鉅額債務的深淵。

7月21日,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風險提示,直指近期社會上出現的 “職業揹債” 騙局,這類騙局往往以 “快速致富”“無需償還債務” 爲誘餌。

其運作模式是,不法貸款中介通過虛構職業、僞造資產證明等方式,把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人包裝成 “優質客戶”,騙取銀行貸款後便瓜分資金,而相關債務和風險則全部轉嫁給這些 “揹債人”,最終淪爲了金融詐騙的犧牲品。

據媒體報道,2025年初,當黃某接連收到四份法院判決書,獨自面對48.2萬元的鉅額債務時,這位平日靠打零工餬口、沒有固定工作的53歲的村民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貸款中介當初“銀行不會來找麻煩”的承諾,不過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原來,黃某正是在貸款中介的利誘之下,抱着“白得一筆錢”的僥倖心理,一步步配合貸款中介完成了違規貸款操作,最終淪爲“職業揹債人”。

黃某之所以能被選中,關鍵在於他沒有任何徵信記錄,屬於“白戶”,這爲不法中介實施“包裝貸”提供了便利。所謂“包裝貸”,是指非法貸款中介通過虛構職業、僞造資產證明、製作虛假銀行流水等手段,將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人包裝成“優質客戶”,從而騙取銀行貸款並從中牟利。

黃某的首筆“包裝貸”是一筆總額34萬元的房貸。貸款中介陳某先是找到當地炒房客,將一套市場價僅20萬元左右的二手房以近兩倍的高價“賣”給黃某。在這個過程中,陳某等人爲黃某僞造了職業信息,將其包裝成“當地某建設公司”員工,並開具虛假收入證明。憑藉這些僞造材料,加上房貸中介代辦的過戶手續和銀行貸款流程,黃某順利從農業銀行貸出了這筆34萬元的房貸。這筆低買高賣的房產交易,成爲黃某揹債之路的開端。

嚐到甜頭後,貸款中介和黃某開始繼續借助黃某信用白戶的身份優勢,接連炮製出多筆貸款。在貸款中介的指導下黃某僞造了房屋裝修現場,加上僞造的工作流水等材料,黃某又先後從農業銀行和當地農商行騙取了兩筆“裝修貸”,金額分別爲3.5萬元和6萬元。

在第三筆貸款到賬僅僅十天後,貸款中介就迫不及待地安排黃某申請第四筆貸款。這次他們打起了“農戶貸”的主意:先是讓黃某到村委會開具農戶證明,接着銀行的客戶經理竟親自“指導”黃某,到別人家的毛竹山拍攝照片作爲貸款依據。

就這樣,四筆貸款全部通過造假手段順利獲批,而讓這個靠打零工度日的村民最終背上了48.2萬元的鉅額債務。這樣的案例絕非個例。經央視報道,當地還有陳某、王某等多位村民陷入同樣的貸款陷阱,揹負的債務從41萬元到86萬元不等。

深耕普惠金融領域的資深人士、估圖數科創始人林濤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這些“職業揹債人”具有三個典型特徵:沒有穩定收入來源、信用記錄空白、對償還債務毫無規劃。不法中介通常以“無需還款”“輕鬆致富”爲誘餌,吸引目標人羣。他們擅長僞造職業證明、收入流水、資產證明等材料,甚至通過虛假交易(如高價房產買賣)爲揹債人制造貸款資質。

然而,可以看到的是,揹負了大量貸款的黃某實際到手的錢卻少得可憐。林濤透露,貸款中介往往要抽取貸款金額15%-25%的高額佣金,“揹債人”到手的錢往往僅爲貸款總額的一小部分。

以黃某的首筆房貸爲例:在銀行放出的34萬元貸款中,近15萬元被炒房客拿走,近7萬元(以20%的手續費計算)爲貸款中介手續費,房產中介也會從中獲利,最後真正到黃某手裡的所剩無幾。此外,若黃某無力償還銀行貸款,這套被包裝出來的房產最終也難逃被銀行拍賣的命運。

金融監管總局對此提示,一旦成爲“職業揹債人”,將面臨諸多風險隱患:一是承擔高額債務。揹債人作爲借款人,需依法償還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償還將面臨催收、罰息,甚至被起訴。二是個人信用受損。一旦揹債人無力償還貸款,個人徵信將留下不良記錄,影響未來獲取正規金融服務,甚至成爲失信被執行人,出行、就業等正常生活將受到限制。三是法律風險極高。協助僞造資料騙取金融機構資金的行爲,可能涉嫌詐騙、非法集資、騙取貸款、洗錢等刑事犯罪,淪爲不法分子的共犯,面臨被追究法律責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