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寒露」象徵深秋轉涼 中醫:注意養肺、足部保暖

秋天注意養肺、足部保暖,提升免疫力,病毒就不易侵犯。圖/123RF

二十四節氣迎來「寒露」,代表進入深秋,不過近日天氣高溫炎熱,各地普遍仍有35度以上高溫。中醫師林雅瑩表示,秋高氣爽的時節,白天的高溫還是有可能造成熱傷害。這段期間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日常要多注意下肢保暖,飲食調理也要加強「潤肺」。

林雅瑩指出,「寒露」在字義上指氣候已屆深秋,夜裡溫度低寒、天氣漸涼,露水更多,此時「寒意乍現」最爲明顯的氣候特徵。受到氣溫多變影響,如果調養不當,很容易出現口鼻乾燥、皮膚幹癢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多發於肺部和皮膚,應以「滋陰潤燥」爲原則。

中醫的理論,秋季主氣爲「燥邪」,易耗傷人體津液,包括侵犯「肺」,直接影響呼吸道和腸道系統。林雅瑩說,想要緩解秋燥的不適,飲食上可以多選擇滋補的食物,例如木耳、秋葵、山藥、蓮藕、水梨等對應五行的「白色」食物,同時少吃辛辣油炸食物,避免身體燥熱。

秋燥易皮膚過敏全身癢,因秋天的燥熱之氣易傷肺,而肺主皮毛,這也是秋天皮膚病的患者增多的原因。根據臨牀統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秋季求診人數普遍增加2至3成,原因是寒露後,氣溫降低、空氣更加乾燥,皮膚油脂分泌不足,容易使表皮肌膚屏障功能下降而導致幹癢,甚至紅腫發炎。

林雅瑩說,異位性皮膚炎爲常見的慢性皮膚病,秋天燥氣極盛時容易被誘發。中醫認爲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正氣不足,急性、亞急性皮膚炎常是兼熱邪、風邪相合所致。要解決皮膚幹癢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保溼,勤擦乳液;飲食調理上,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羣及膠質的食物。

古云:「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提醒民衆注意下肢保暖,避免寒氣入侵。林雅瑩指出,充分保暖下肢,有助於增加血氣循環,提升基礎代謝率。另外,秋天早晚氣溫變化大,出門時建議隨身攜帶一件外套,以備不時之需,做好保暖措施,並注意心血管和呼吸道健康。

秋季養生建議食物

蔬果類:胡蘿蔔、番茄、金針、棗子

膠質食物:木耳、海蔘、豬腳、豬頭皮、燕窩

蛋白質:魚肉、瘦肉

保養食譜:蜜桔銀耳茶

材料:銀耳20克、金桔50克、冰糖適量

做法:1.銀耳洗淨、用水泡發後撕成小朵

2.鍋中加水1000cc,將銀耳熬煮至軟,放入金桔肉以大火煮沸

3.之後轉小火煮15分鐘,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具有潤膚、防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