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皇室理財團隊陣容 銀行高層為天皇操盤賺進「天文數字」
示意圖/ingimage
在多數日本民衆的印象中,現代天皇只是溫和親民的國家象徵,出席典禮、慰問災區、接見外賓。然而,二戰後隨着憲法更替與身分轉變,天皇與皇室雖失去了「現御神」的地位,卻依舊保有穩定且龐大的生活資源。這些經費與財產的運作方式,至今仍帶着外界爭議與疑問。
「皇室費」由國家預算編列
日本史學者胡煒權在《解開天皇秘密的70個問題》中指出,戰後的新憲法將天皇定位爲「國家象徵」,在美國默許下,天皇與皇室得以繼續出席官方活動。爲了維持這些場合的運作,日本政府每年從國家預算中編列一筆「皇室費」,作爲天皇與皇室的生活與活動經費,並依《皇室經濟法》管理。
所謂皇室費,主要分爲三大類:宮廷費、內廷費與皇族費。宮廷費專門用於天皇與皇室的公務開支,例如國宴、地方巡訪等活動;內廷費則屬私人用途,包括天皇、皇后、皇子、公主的日常生活費與僱用廚師等支出,並以每位成員爲單位預算,而非以家族總額計算;皇族費則針對核心家族以外仍具皇族身分的親屬,如弟妹、叔叔等人的私人開支,也按人數計算。
皇室生活費「公器私用」引質疑
本文出自《解開天皇秘密的70個問題》
這些經費全部來自國家稅收,由宮內廳統籌管理並公開金額與用途,但具體合理性不對外審查,且天皇與皇室成員免繳稅款與國民保險費。也因此,自戰後以來,部分團體質疑皇室生活費屬「公器私用」,維持了特權階級的色彩。
根據宮內廳資料,2018年度的宮廷費爲91億7145萬日圓,皇族費3050萬日圓,內廷費3億2400萬日圓。與2003年相比,三項合計增加近30億日圓。除了物價指數影響與臨時支出增加外,天皇與皇室近年參與公益與國家活動更爲頻繁,公開場合的曝光率也明顯提升。
除了年度經費,現代天皇與皇室的財產還分爲「公」與「私」兩部分。「公的財產」指由宮內廳管理、天皇向國家借用的設施與資源,包括京都御所、東京皇居,以及分佈全國的別墅、牧場、農場等。這些資產並非私有,而是作爲天皇履行象徵職責所需的「道具」,由國家提供理所當然。
至於「私財」,主要來源包括內廷費結餘、銀行存款、股票與債券投資收益等。例如2019年退位的平成天皇,其私人財富還包括昭和天皇過世時留下約20億日圓的遺產(扣除5000萬日圓遺產稅後,部分設立基金),以及擔任皇太子期間的東宮預算結餘。這些財務細節不對外公開,僅宮內廳內廷會計主管知情。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新憲法第88條明文規定「皇室不得擁有私產,所有皇室財產均屬國家資產」。這條款原意在反省二戰前舊帝國憲法賦予皇室的龐大經濟與政治影響力。然而,戰後憲法實施多年,這項規定並未嚴格執行。昭和天皇駕崩後,社會纔開始關注此事,日本政府最終以「資產不過度膨脹,且不集中於單一成員」爲條件,默許皇室持有私人財產。
銀行前高層助投資
在此基礎上,天皇進行投資時,宮內廳還會聘請專業顧問,多爲國家銀行或大型銀行的前高層。隨着投資成敗,皇室私產的規模會增減不一,但相關內情從未向國民公佈。
在國家象徵與特權階級的微妙平衡之間,戰後的天皇既不再是擁有萬頃土地的最高統治者,也不是全然「一無所有」的象徵人物。從公開的皇室費到隱密的私人資產,這份經濟結構依舊反映出皇室在現代日本政治與社會中,無法忽視的獨特地位與爭議焦點。
(本文出自《解開天皇秘密的70個問題》作者:胡煒權)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