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億險資私募“操盤團隊”

近一年,中國股票市場出現了一個“新力量”。

險資系私募!

這些機構由大型保險公司出人出錢,“享受”險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的有利政策。

他們統御的資金動輒幾百億元,且無須如商業資管機構般擔心投資者的申購贖回。

他們是境內股票市場上的新“買家”,是股市真正的“中長期資金”和“聰明錢”,更是數萬億險資權益投資的“試驗田”、“播種機”。

這些機構如何安排投資架構,爲何要如此安排?

他們體系內的操盤團隊有着何許背景,大概率是秉承怎樣的投資風格?

他們又會和A股市場形成怎樣的良性互動?

種種內情引人關注。

千億“險資新軍”駕到

少人知道的是,保險資金在中國私募基金業版圖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歷史可追溯至十年前。

十年前,保險資金投資範圍經歷了一輪放開,被允許參與部分行業的股權投資。同時,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也被允許發起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和相應的私募資管機構。

但險資私募真正介入二級市場,還是最近一年多的時間。

2023年11月末,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共同宣佈將設立首期總規模500億元的私募基金——鴻鵠志遠(上海)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下稱“鴻鵠基金”)。

鴻鵠基金以募集保險資金投資於公司治理良好、經營運作穩健的優質上市公司股票爲己任,併成爲出任“險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的第一傢俬募基金。

此例一開,跟進者衆。2025年1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批覆開展第二批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太平洋人壽、泰康人壽、陽光人壽獲准以契約制基金方式參與試點,總計規模爲520億元。

2025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再次批覆人保壽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人壽、平安人壽等5家保險公司開展長期投資改革試點,總計規模爲600億元。

依據以上公開信息,目前險資獲批以私募形勢參與國內股票市場投資的規模預計至少有1620億元人民幣。

鴻鵠試水“第一槍”

打響險資長期股票投資“第一槍”的鴻鵠基金,其公司架構、團隊設置、資金運用流程,均堪爲後者“模範”,也吸引了大量的關注目光。

首先,鴻鵠基金本質上是一個私募基金公司履行類契約式私募基金的“角色”,出資方爲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首期投資即達到了500億元,第二期又增加了200億。合計700億的出資量,令該機構迅速成爲業內最大的單體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同時,操盤該私募基金的資管機構是國豐興華(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後者成立於2023年12月,由國壽資產和新華資管各出資50%組建

國豐興華在鴻鵠基金的運作中擔任着類似GP(普通合夥人)的角色。

另外,據相關備案資料,國豐興華的辦公地址在北京金融街的中國人壽中心17層,這恰恰也是國壽資產的辦公樓層,上述資料從另一個角度顯示了國壽資產在國豐興華乃至鴻鵠基金的運作中的“話語權”。

事實上,國豐興華在有一個備案的關聯方:國壽富蘭克林(深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後者投資一級市場,管理規模超百億元。

而後者的100%的控股方是國壽資產註冊於香港的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公司,國壽富蘭克林官網顯示其最新管理規模超過2750億港幣,自2007年成立後年均規模增長速度超30%

“操盤手”是誰?

資料顯示,國豐興華的全職員工人數爲10人,但其中最核心的崗位目前由國壽資產派出。

資事堂進一步瞭解到:國豐興華的法定代表人是楊琳,她目前同時擔任中國人壽資管的權益投資部總經理。

履歷顯示:楊琳在1994年加入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先後在期貨部、市場開發部、投資銀行部任職。2001年,她開始在中國人壽多個部門擔任管理職務,涉及風險管理部、戰略規劃部、宏觀策略部、研究部和權益投資部。

國豐興華另一位核心人物則來自新華保險資管,即總經理張揚。

據悉,上世紀80年代末張揚曾任職於鐵道部株洲鐵路電機學校,1990年代末他在廣東省珠海市新華國際保險研究會工作,2000年加盟新華人壽,2008年開始在新華保險資管的研究部、組合管理部、養老金投資中心擔任總經理。

張揚還曾在天安人壽的託管組擔任資產管理組組長。

除此之外,國豐興華的合規風控負責人是張振,曾在信達資產監事會、銀河證券的法律合規部、國壽資產的創新投資事業部任職。

青睞什麼股票?

鴻鵠基金正式運作之後,在2024年6月末就開始有了“動靜”。

2024年上市公司中報披露期,鴻鵠基金進入乳業巨頭伊利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2024年三季度末,這隻基金成爲陝西煤業的第十大流通股東。

2024年12月末,鴻鵠基金晉升爲中國電信的十大流通股東之一。

上述三隻股票均具有高分紅特點,這是險資機構青睞的資產,並在過去一年“加大攻勢”。

值得一提的是:鴻鵠基金持有伊利股份、中國電信之同時,中國人壽旗下的保險產品組合亦“如影隨形”於上述兩家公司股東名單。

爲什麼配置伊利、電信這樣的標的?國豐興華從未披露過官方的答案。

但資事堂發現的一份國壽資產關於耐心資本配置的研究報告提及,(耐心資本的權益投資)應關注長期基本面穩定、商業模式清晰、分紅預期強的高股息資產,如通信、交通運輸、公用事業等。

另以新華保險年報爲例,2024年公司向高股息OCI類等持有型權益資產進行策略遷移,這類資產投資規模由年初的53.70億元增長至306.40億元,增長470.6%。

或許,這已經是大部分險資的一個共通選擇。

還有其他險資積極跟進

除了國壽和新華髮起的鴻鵠外,還有不少險資在推進自己的長期私募管理機構的“落地”。

2025年4月,泰康保險宣佈,旗下資管機構泰康資產設立了私募基金子公司——泰康穩行(武漢)私募管理有限公司。

這是除國壽、新華保險外目前在長期權益投資上進展最快的保險集團。

嚴格意義上說,泰康穩行私募或更類似國豐興華的“角色”,無論是註冊資本,人數還是架構設置都是。

泰康資產作爲坐擁4.2萬億元資產的險資資管機構,歷史上在權益投資方面有很強的聲譽,尤其是其目前的法人段國聖在資本市場“桃李滿天下”,影響力頗高。

操盤團隊何人?

回到泰康穩行,該公司此次將作爲泰康保險唯一的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承擔該公司旗下資金直接進入股市的重任。

目前能夠確定的細節包括:

其一,泰康穩行將作爲基金管理人向泰康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定向發行契約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泰康人壽作爲單一持有人,首期投資規模預計爲120億元。

換言之,泰康穩行私募僅有一位“客戶”,就是泰康人壽(泰康保險集團旗下的人壽保險公司)。

其二、來自泰康資管的信息:泰康穩行私募未來的投資重點包括A股和香港市場的優質上市公司,而且追求基金資產的中長期穩健增值。

其三,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叫王琦。結合公開信息,泰康資產的權益投資部執行總監叫王琦,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他曾參與撰寫保險權益投資與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結合的文章。

2023年9月,王琦參與撰寫的研究報告稱:保險資金具有久期長的特點,在權益資產配置上更加需要控制波動,選擇低波動、高股息率、具備長期穩定增長能力的核心資產。

顯然,泰康和國壽一樣排出了股市投資的最強崢嶸來接棒這塊資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