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江蘇夏糧豐收科技“三劍客”:裝備好、服務智能、種子優

原題:科創|解碼江蘇夏糧豐收科技“三劍客”:裝備好、服務智能、種子優

7月10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夏糧豐收,總產量2994.8億斤,雖比上年略減,但克服前期旱情等不利因素,豐收來之不易。江蘇夏糧播種面積2497.6千公頃(3746.4萬畝),較上年增8.2萬畝,總產量1421.3萬噸(284.3億斤)、單位面積產量略降,整體穩產。

今年江蘇夏收情況如何?新華日報《科技週刊》記者在麥區進行一線觀察發現,江蘇通過研發小麥新品種和鎮壓保水裝備應對旱情、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監測墒情,爲夏糧生產保駕護航。記者提煉出三個關鍵詞:“裝備”“智能服務”和“優種”。

裝備——

鎮壓機鎖住水分讓麥田不“渴”

【現場】

鎮壓是麥田抗旱保墒、促進根系生長、控制地上部旺長、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的一項簡單有效措施,在小麥播前播後進行鎮壓可以顯著影響種子的播深、出苗和長勢,提高產量。在秸稈還田和秋冬溫高雨少條件下,更要重視播後鎮壓,以提高種子與土壤的密接度,減少通風失墒快的風險,“鎖住”田間水分。在東海縣農戶的麥田裡,江蘇省農科院糧作所稻麥綠色高質栽培團隊負責人顧克軍研究員和團隊成功研發出麥田專用鎮壓裝備。

【專家看點】

“衆所周知,麥田遇到乾旱時,水是最‘解渴’的。但小麥生長到拔節孕穗期以後,如果採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非常容易造成土壤表層板結,導致土壤透氣性變差,進而引起根系早衰,反倒有害。”顧克軍表示,麥田“解渴”的核心難點在於解決拔節孕穗期的灌水安全性和有效性。爲此,他和團隊把研究方向放在播前環節,即從源頭上下功夫保水,通過鎮壓措施,以及施用有機肥進行地面覆蓋,減少蒸發。

那用什麼進行鎮壓?記者在江蘇省農科院糧作所看到了團隊研發的自走式農田鎮壓機。從外觀來看,鎮壓機更像是一臺手扶拖拉機的改裝版本。“我們利用現有手扶拖拉機底盤裝置,去掉了兩隻驅動輪、尾輪裝置和駕駛座,增設了左右地輪、機架、駕駛座及減震彈簧。”顧克軍介紹,鎮壓機啓動後帶動左地輪和右地輪及後地輪轉動向前行走,通過三個地輪對農田進行鎮壓,將土壤壓實,完成田間鎮壓作業。鎮壓結果顯示,小麥播後鎮壓可以顯著增加成苗數 31.8%,增加土壤含水量7.9%,提高土壤容重15.4%,小麥成熟期籽粒增產14.1%。目前,該系列鎮壓機已在江蘇範圍內大面積推廣,70%—80%麥田都採用了團隊研發的鎮壓技術與設備。

此外,可通過改善土壤質量和施肥手段抵禦旱情。“比如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從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墒能力,讓農田變身‘蓄水池’。還需要加強三溝配套(用於排水防澇的圍溝、腰溝、箱溝),三者協同完成完整的田間灌排系統。有水源條件時,乾旱出現可以快速引水灌溉(例如噴灌或洇灌)。”顧克軍說,雨水過多時,要及時清溝排澇。此外,還可提前噴施生長調節劑,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期,也就是3月份的時候,團隊很重視拔節孕穗肥的施用。施好拔節孕穗肥,就相當於給小麥‘強筋壯骨’,促進大穗多粒。健壯的植株能夠形成更深的根系,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智能服務

一張土壤墒情監測圖指導農戶抗旱減災

【現場】

在南京高淳陳福明穀物種植家庭農場試驗田邊,陳福明會定期打開農技耕App上的智能服務專報,查看土壤墒情的監測情況。

今年夏糧播種期間,江蘇省氣象部門根據觀測數據創新服務模式,加強氣象條件對苗情、墒情、病情、產量、農事活動等的影響分析預判,重點針對今年小麥遭遇的歷史罕見冬春連旱開展動態監測服務,融合全省土壤墒情站點觀測數據,通過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中的土壤墒情監測模塊,逐日生成冬小麥種植區內不同深度的墒情空間分佈圖,分辨率爲1公里,並快速統計不同土壤深度下土壤相對溼度的面積佔比,爲農業部門和農戶科學抗旱提供了氣象依據。

【專家看點】

江蘇省氣候中心數據統計,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4月17日,江蘇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6.1成,爲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持續的降水偏少導致土壤墒情不斷虧缺,部分地區氣象乾旱達中到重旱等級,局部達特旱等級,加上4月中旬氣溫高,作物蒸騰加劇,加之孕穗抽穗期小麥本身需水量大,部分小麥因旱發生卷葉現象,且植株偏矮。

“我們通過動態及時獲取耕地土壤墒情監測系統的土壤墒情信息,製作了土壤墒情監測圖,讓農場主和農戶一眼就能看明白土壤溼度情況,科學指導各地抗旱、降漬、防災減災。”全國農業氣象服務專家組成員、江蘇省氣候中心農業氣象科科長、正研級工程師徐敏解釋說,今年上半年,她所在的農氣技術團隊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小麥葉片顏色、根系生長等情況,全面瞭解墒情虧缺對夏收作物的影響,爲準確預測夏收糧油作物產量提供科學依據。

特別是今年5月7日,徐敏和團隊在揚州市儀徵市馬集鎮方營村調查發現,當時小麥處於灌漿—乳熟階段,及時提出了對麥田水分需求旺盛的意見,成功挽回了農戶的損失。在乾旱期間,省氣象部門持續動態監測墒情,並結合降水趨勢給出抗旱農事建議,及時採取抗旱灌溉措施的田塊長勢較好。徐敏表示,通過大田調查來看,今年夏收小麥赤黴病發生較輕,得益於前期赤黴病氣象等級預測服務到位、防治及時。

今年5月8日,省氣象部門還通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爲全省帶來中到大雨。此次降水過程有效緩解旱情,利於夏糧作物籽粒形成,同時爲夏糧穩產保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後期我們將持續關注天氣變化,繼續做好秋糧氣象保障服務。”徐敏表示。

優種——

輻照誘變選育的小麥有抗旱加成

【現場】

前不久,江蘇省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補助項目小麥田間測產活動在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忠誠村開展,由江蘇裡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和江蘇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共同選育的揚州小麥新品種揚輻麥13以1231斤/畝的成績引來一陣歡呼。

“今年天氣特別乾旱,雨水較往年少得多,之前我還一直擔心麥子長不好,沒想到產量這麼高。”種植戶丁志廣激動地告訴記者,他一共種了430畝揚輻麥13,上半年由於天氣乾旱,不少人家小麥株高偏矮、成穗數較往年少、穗型小,但揚輻麥13品種受影響較小,抗逆性確實比較好。“今天實收測產摺合13%水分後能得到這麼高的產量,出乎了我的意料!”

【專家看點】

“揚輻麥13是通過輻照誘變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江蘇裡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核技術應用研究室主任陳士強介紹,該品種具有好種易管,廣適多抗等優勢,遇到不利的氣候天氣,更能體現高產穩產的特點。

回憶起今年夏糧剛播種的時節,陳士強說,受氣象變化影響,小麥播種後爛耕爛種,至齊穗期幾無降雨,嚴重影響小麥肥的施用與吸收利用。“天氣影響直接導致植株普遍偏矮、穗型偏小,籽粒千粒重偏低。今年普通小麥畝產900斤已達高產水平,1000—1100斤已屬比較少見。”現場測產專家認爲,揚輻麥13能抵抗各種不利因素,取得1231斤/畝的成績,實屬難得,該品種值得推廣應用。

數據統計顯示,泰州市姜堰區大倫鎮麻墩村揚輻麥19折算13%水分後實收畝產達1353斤;鹽城市東臺黃海原種場千畝連片揚麥23實收畝產1100斤;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西連鎮承包大戶李繼雲種植的揚麥28,實收畝產達1377斤(水分16%)。除揚輻麥13以外,揚輻麥19、揚麥23、揚麥28等小麥品種經過多地種植、測產,產量明顯高於其他品種。測產專家表示,這些品種是適合種植大戶無憂種植的小麥新品種。

“公司構建了‘良種良法+全程技術服務+產業化經營’三位一體推廣範式,打造覆蓋耕、種、管、收的全要素生產要素耦合系統。”江蘇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曉斌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深入對接下游加工企業,形成全產業鏈生態閉環,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推動優質小麥從田間到餐桌的溢價增值,以種業創新引擎驅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切實履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擔當。(張宣 盧欣怡)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