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兩岸戰力失衡/AI搭無人機 戰士的手機也是武器
國防部預計在2026年至2027年間採購近5萬架無人機,加上其它先前採購,屆時國軍將會出現每3人就可配1架無人機的規模,但實際上並非每個部隊都需要操作無人機,未來國軍部隊隨處充斥無人機的情況下,這些無人機怎麼運用?國防部以至各軍種都還在調適。
以攻擊無人機爲例,海軍陸戰隊將配賦於改制後的無人機營,但在使用量最多的陸軍卻因爲涉及兵力結構調整與獲得期程,至今仍未定錨。以至於目前陸軍所用的攻擊型無人機,多數仍存放於南測中心內的無人機訓練中心。
AI統整無人機 俄烏是最佳示範
以赫赫有名的烏克蘭無人機軍團指揮中心爲例,現在就有1500飛手,每人負責8至10架無人機;今年6月1日的「蜘蛛網行動」,烏克蘭運用走私進俄羅斯本土的177架無人機,對5個俄羅斯空軍基地發起突襲。烏克蘭宣稱造成俄羅斯41架戰轟機受損,其中包含大量戰略型轟炸機。但這177架無人機難以同時由177位飛手在機場擁擠空域進行精準攻擊,背後依靠的就是AI協助。
近期由於無人機大幅增加,但飛手極缺,外界提出將AI指管用在無人機攻擊,7月中的精準實彈測考,中科院的快奇無人攻擊艇,據瞭解就使用合作廠商Anduril的Lattice指管平臺。
臺灣採購的遊蕩彈藥,不論是Altius-600M還是Switchblade 300,在目標的搜索、辨識以至於攻擊路線的進行,也都是倚賴AI判斷,未來依賴人類做的,僅有巡邏區的畫定,和是否取消攻擊(Wave-off)的決策。
臺海空域狹窄 就怕非作戰耗損
臺灣近岸空域狹窄,未來當臺海一開戰,成千上萬架無人機就會同時滯空,其中有非常大的數量都是低空的滯空遊蕩彈藥和小型監偵無人機。如果這些無人機都採「有人操控」,開戰沒多久就會出現大量的碰撞自傷等「非作戰耗損」。因此,如這些無人機背後,有共通的AI指管平臺,即可以有效的將這些無人機,在同一空域進行統一的管理,同時也能將所有無人機進行串聯,不只情監偵能有共同圖像,在攻擊的選擇,也不會造成武器浪費。
此外,AI指管也必須納入有人機的構聯,在陸航的攻擊直升機或是運輸直升機進入空域時,無人機就會自動避讓開出空中走廊,待通過後又再度恢復成防衛雲。
外商無人機業者表示,未來國軍對無人機的AI指管完成後,士兵控制無人機,僅需要攜帶的就只會是一支有裝載TAK(Tactical Assault Kit)軟體的手機,發射無人機後,僅使用手機連上共同圖像。攜帶無人機的士兵要攻擊目標,未必要先發射無人機;同時也可能發射無人機是支援友軍,而非自己需要控制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