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企業“三不”“四缺”問題,廣東人大開出“三化”融合藥方

南方財經記者鄭康喜 實習生薑語鋅 廣州報道

傳統產業仍然是廣東經濟穩定運行的底盤,在穩增長、穩就業、穩外貿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發現,廣東發展至今,部分企業還存在着“三不”“四缺”的問題,轉型升級不夠積極。具體表現爲,“不願”“不敢”“不會”轉型仍然存在,企業缺技術基礎、缺技術人才、缺轉型經驗、缺試錯再投資能力。

在7月31日召開的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發展專場)上,廣東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一洋表示,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廣東目前促進傳統產業轉型的生態還不完善,服務企業轉型的資源支撐不足。對幫助傳統產業轉型的“解決方案服務商”的培育有待加強,“懂行業”的供應商不足,製造業應用場景創新開發有待加強。

調研還發現,廣東部分傳統行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此外,對企業轉型政策精準度不夠,普惠性政策與企業“精準滴灌”需求有差距,三個“深度融合”新業態有待培育。

汪一洋介紹,調研中,各方面認爲要抓好廣東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着手解決制約廣東傳統產業整體轉型煥新的痛點堵點,推動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發展。

一是優化傳統產業發展環境。建議廣東進一步完善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更加緊密結合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通用產業技術變革趨勢,推動傳統產業轉變生產方式、調整優化結構、提質升級增效。

二是抓四新、促驅動,點燃產業升級“新引擎”。建議廣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支持科研成果轉化。

三是鍛長板、補短板,促進傳統產業“根深枝壯”。如在鋼鐵產業方面,廣東要實施行業整合升級,分類推動企業實施兼併重組、冶煉設備更新和超低排放改造,增加高端產品供給。

四是強服務、優生態,提高轉型升級“加速度”。建議廣東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特點提供定製化轉型方案,暢通數字化服務商與轉型需求企業的對接機制。推動傳統產業從“被動轉型”到“主動升級”的轉變。

五是強助力、深改造,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建議廣東加快場景創新,支持製造業開展人工智能鏈式改造,破解中小企業不具備研發條件和研發成本高等難題。

六是強聯動、促對接,以“大手拉小手”帶動發展。建議廣東爲企業創造更適宜發展的環境,引入“龍頭牽引—產融對接—產業加速”等模式,進一步完善應用場景支持機制,引導龍頭企業以“大手拉小手”帶動中小企業發展。

七是強立法、優政策,鋪設產業發展“推進器”。廣東要增強傳統產業法治支撐力,圍繞進一步促進企業降本增效,加強節能固廢領域的立法保障,研究修改循環經濟促進法實施辦法;優化完善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提高政策延續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典型案例評估轉型效果,引導企業“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鼓勵更多企業從“觀望”走向“實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