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上新!銀行理財風格主打穩健,權益產品佈局或加強

“開工大吉!節後回來買什麼?”

日前,建信理財、平安理財等多家機構推出年後“開工”理財計劃,爲新一年理財討個“好彩頭”。《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年後,各銀行理財機構推薦產品仍以穩健低波爲主,雖然近期金價狂飆,但對於與黃金掛鉤產品的佈局依舊謹慎。

受訪專家指出,“固收+”產品與多元化資產配置仍是理財市場應對低利率環境的核心策略。2025年,理財機構對權益類產品的佈局有望進一步加強。

理財佈局整體偏保守

銀行理財市場年後開工“儀式感”拉滿!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隨着新年首個工作周的開始,各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紛紛推出“開工”專題。記者根據各機構官網及公衆號不完全梳理髮現,已有建信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浦發銀行長沙分行等多家機構給投資者提出了節後理財的相關建議。

從產品類型來看,主打低波穩健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依舊是各家機構榜單的常駐嘉賓,同時部分機構爲含權類產品增加了“展示位”,只是產品數量相對較少。例如,建信理財推薦的10只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佔比超半數,風險等級大多爲R1(低風險)或R2(中低風險)。

民生理財則推出14只產品,分爲“固收理財精選”“持有期理財精選”和“含權理財精選”三類榜單,風險等級以R2(中低風險)爲主,等級最高也僅達到R3(中風險),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整體在4%以上。

還有機構推出外幣理財產品。2月6日下午,光大理財視頻號發佈一則“蛇年理財開門紅”相關視頻,推出一款主投銀行存款及貨幣市場工具的美元理財產品,持有期爲180天。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期金價不斷創出新高,各家理財子公司在黃金掛鉤產品的佈局上仍顯謹慎,並未追發大量產品。據中國理財網信息,截至2月6日下午,目前待售的黃金掛鉤理財產品數量爲38只,除去一隻產品由興銀理財發行外,其餘全部來自招銀理財和光大理財。

在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看來,目前黃金價格表現強勁,而銀行理財機構未大量佈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黃金一段時間以來總體漲幅過大,短期內可能會出現劇烈振盪,一般來說,機構在佈局時需要充分考慮產品的風險控制和穩健性,謹慎佈局以確保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劉巖指出,“其次,黃金掛鉤理財產品的設計涉及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和結構化投資策略,從設立到待售的流程較長,特別是在產品設計中還必須要充分考慮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偏好。”

不過,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投資者需求增加,可能會有更多黃金掛鉤理財產品入場。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姚旭升指出,黃金作爲避險資產,投資者對黃金掛鉤理財產品的配置需求長期存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可能繼續推動黃金價格上漲,進一步刺激投資者對黃金掛鉤產品的興趣。隨着金融市場的不斷髮展,機構也可能會推出更多創新型的黃金掛鉤產品,這將有助於提升市場活躍度。

加強權益類產品佈局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9.95萬億元,較去年初增長11.75%。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指出,2024年末銀行理財規模29.95萬億元符合預期,上半年規模增量貢獻佔比54.6%。2024年以來,債市走牛對理財收益率形成提振,疊加存款掛牌利率兩次下調、存款“手工補息”整改等負債成本管控舉措接連出臺,理財收益率“比價優勢”凸顯,存款“脫媒”助推理財規模增長。

在利率下行、金價高漲等多重因素疊加下,如何看待2025年銀行理財市場的投資機會?

姚旭升指出,2025年,國內經濟在政策支持下有望穩步復甦,貨幣政策適度寬鬆的預期爲市場提供了流動性支持,爲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宏觀環境,“固收+”產品與多元化資產配置仍是理財市場應對低利率環境的核心策略。

“此外,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對2025年權益市場持樂觀態度,認爲A股市場全年機會大於風險,內需消費、高股息紅利、科技成長等板塊被重點關注。”姚旭升表示,“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也有助於推動險資等長期資金入市,進一步增強權益市場的資金支持,政策推動和A股市場基本面的改善都將爲權益市場的回暖形成有力支撐,機構對權益類產品的佈局有望進一步加強。”

“預計2025年理財市場規模將繼續穩步擴大,理財產品佈局範圍也將日益精細化,其中低波動高收益的穩健型產品仍將是資金青睞的主要方向,同時理財產品的多元化程度將不斷提高,更多理財機構將會從單一資產、單策略轉向多元資產、多策略,以適應市場需求。”劉巖指出。

結合年後理財市場情況,劉巖建議投資者,近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權益類產品的配置比例。“如主動權益基金、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但需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尤其要注意的是分散投資,將資金分配到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中,以降低單一產品帶來的風險。”劉巖進一步表示,“同時,要定期檢查和調整投資組合,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財務目標,靈活調整資產配置。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投資時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實際財務現狀等多種因素。”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作者:李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