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實際例子,看看如何保底

今天自主招生通過初審的名單出爐,恭喜各位榜上有名的同學。

快樂是守恆的,有人快樂就會有人悲傷,沒錯,我就是悲傷的那個。輸了決賽,下賽季沒歐冠了,沒什麼心情,除了收費家長要履行職責,其他問題隨緣回覆。

先說個心裡話。

看了前輩大少今天發的文章,題爲《分母的命,別操分子的心了》,說的是家長在擇校的過程中不必過於看重升學數據,我也頗有同感,因爲這也是其中一個我回答得最多的問題。

一方面,我們理解大家爲孩子們操勞的心,都想爲孩子作出最好的選擇,但正是這種心態容易困在其中,忽略了一些很淺顯易懂的邏輯。

什麼意思?舉個例子:

A學生,680分左右的水平,中考超水平發揮,然後用名額分配或者別的什麼方式進了華附。

B學生,同樣是680分的水平,求穩不想衝,和一所介乎二三梯度的校簽了個重點班的約,比方說四中吧。

按照很多家長的想法,四中特控率大概就是30%多的樣子,而華附都沒人討論特控率,人說的都是985率,華附的985率大概能到75%,天壤之別。

那麼,是不是A學生就前途無量,B學生就前景暗淡了呢?留給你們自己思考。

人還是那個人,選擇自己合適的,尊重孩子喜歡的,遠比看這個學校爲你定製化的數字來擇校要更科學。

再比如,大家總愛比較分數線差不多的N所學校,試圖從中找到“最優解”。或者說總是希望找一所很低分就能夠進去,但質量非常好的學校。在這個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你覺得可能嗎?

翻看某年的分數線,一所學校很低分但卻很優秀,總是有原因的。

最常見的是它當年斷檔了,是個意外,今年你繼續把它看作這個分數的話大概率要吃虧,比如去年的廣雅本部698,今年你要是第一梯度線附近,你敢報?

再比如,你只留意到它戶籍生分數線低分,想報,卻沒發現它外區分數高得離譜,比如說去年的蘇元,戶籍生631分,外區生702分。都是有原因的,因爲它是二中系的學校,人系統內簽約都選它,你外區就沒法考慮它。

再再比如,這是一所民辦學校或者新學校。前者學費擺在那裡,你選它就要接受這個學費,你要付出代價;而所有新學校不確定性擺在那裡,你總擔心它畫的餅能否兌現,你要賭。

還有可能,這所學校口碑有點崩壞了,或者在走下坡路,已經不是我們以前認知中它的水平了。

如果一所學校什麼都好,是大家公認的好,那麼它的分數就必然上漲,沒有例外。它一直就是這個分數,說明它有的東西並不被人認可。至於這個因素你介不介意,取決於自己的考量,但很難存在一個明顯的,確定性強的撿漏可能。

說得有點多了,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

沒理解的話,進入正題,那就是關於保底,以及不同分數下具體的例子。

沒錯,今晚的直播,講的就是這個!

保底的相關邏輯,具體有哪些選擇,不同分數段我都會舉例子說明,大家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挑選合適的例子再作調整,自己就能整理出一份不錯的方案。

還沒預約的趕緊預約起來。

錯過了直播的話,第二天我會把回放發佈在視頻號,大家也可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