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發真相卻怕被貼標籤 師大女足隊員1句話揭開沉默背後的壓力

臺師大抽血案舉國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師大女足抽血的新聞,引發了不少討論。我們相信:越多的討論、越多的透明資訊、越多的關心,才能帶來更多的省思。而不是簡化成單純的對或錯、黑或白、該或不該。

在這件事裡,有一個細節很值得被聽見:記者會上,站出來的那位女足隊員說得很清楚,當初她打算要告發的時候,是被家人阻止的。即使到最後真的說出口了,她也不確定自己會被其他隊員百分之百支持,甚至有人可能覺得她「沒事找事」,害大家接下來在學校裡擡不起頭做人。

對很多人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句話;但對一個學生來說,要把這句話講出來,背後得先經歷多少掙扎?告發不是按下傳送鍵就結束了,它往往意味着和權威對抗、和熟悉的人羣拉開距離、甚至得面對身邊人可能的誤解或冷眼。

我們很常看見另一種說法:只要一個學生選擇站出來,大衆就會本能地期待「她自己一定要很完美。」她平常要上課準時、不能翹課、在球隊裡表現要優秀、私底下更不能有任何「不檢點」。只有當她符合某種「純潔無瑕」的標準時,大家才比較願意相信她講的是真的。

一旦這個人哪裡「不夠好」,就很容易被貼上各種標籤:「原本就不配合吧?」「很多意見吧?」「成績不好吧?」「故意找老師麻煩吧?」好像只要她的背景、態度、生活被挑出一點瑕疵,就足以顛覆她說的話。

結果,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在檢視一個學生有沒有資格告發,卻容易忽略最需要被談的:學術倫理是否清楚?抽血是否真的基於自主意願?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有沒有被合理保護?

從心理工作的角度看,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類似的狀況。很多走進我們診所的人,也一樣。他們明明是受了委屈、明明是被不公平對待,卻先被質疑:「那你自己有沒有問題?」「是不是你自己也不乖?」要別人支持之前,好像必須先把自己清理到滴水不漏,纔有資格開口求助。

但真實世界裡,沒有誰永遠完美。不完美的人,難道就不能被相信嗎?不完美的人,就沒有權利把自己受的對待說出來嗎?如果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受害者要不要夠乾淨、夠「好人形象」,討論就很容易偏離了軌道。

最後我們很可能什麼都沒談清楚:事情怎麼發生的、制度哪裡有漏洞、未來該怎麼避免……都被埋在對當事人的八卦裡。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單靠一個人很難扛住所有壓力,尤其當事情涉及權威、體制、和人與人之間不對等的關係時,背後還牽動了家人、同儕、學校和輿論。有些人會選擇沉默,有些人選擇硬撐着講,不管哪一種,都不簡單,也不該被簡化。

在診所裡,我們也看見許多想說真話的人,花了很多年纔敢開口,因爲怕被罵、怕被懷疑、怕沒有人聽。這些說出口的話,有時候不是爲了報復,而只是想把事情講清楚,好讓未來不要再有人重複一樣的痛苦。

當我們陪伴當事人去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時,常常也提醒自己:討論這件事,不該是單純的獵巫或站隊,而是把複雜的事理慢慢談開,把模糊的界線理清楚,看見哪些地方需要改變、需要被保護、需要更多人關心。

這些討論也不只發生在新聞上。在診所裡,我們知道,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也有一塊類似的東西:明知道有些事不公平,卻說不出口;明明想保護自己,卻不敢開口;怕被誤會、怕被貼標籤、怕自己不夠好就失去被理解的資格。

如果我們有機會陪着更多人,從把話說出來開始,讓事件能留在事件裡討論,讓該負責的人負責,該被尊重的人得到尊重,或許,就能慢慢讓未來少一點「沒事找事」的標籤,多一點願意傾聽的空間。

(本文經《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授權,原文出處「事件之外,我們還能怎麼談?——從師大女足抽血事件想到的」,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