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錄取率變高無用?一線師揭學校兩大殘酷制度 仍偏愛代理缺

第一線教師揭學校兩大殘酷制度,仍偏愛代理缺。(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今年的教師甄試全臺開出缺額近5千名,各縣市甄選逐漸進入尾聲,相較過去,許多考生感覺「錄取率變高了」、「今年考上比前幾年容易」,但與這股愉快的情緒相反,實際上仍凸顯校園內人力配置存在着難解問題。《中時新聞網》專訪一名高中教師,她就點出爲何正式教職缺額高,但校方仍鍾情聘用代理教師的兩大原因。

該位老師指出,許多熱血師培生苦讀四年、實習半年,好不容易考取教師資格,會不會淪爲「流浪教師」,取決學校是否開出正式缺額,不過,許多學校卻偏好選用代理或代課老師,核心原因有二:

第一,因應少子化的不確定風險。隨着班級數逐年下降,學校無法保證教學需求是否長期穩定,開缺時趨於保守,因若開了正式缺額,未來學生人數下滑,將產生「超額教師」的問題,與其揹負風險,寧可年年籤新的代理、代課老師。

她指出,學校會精算鐘點跟教師年齡結構,有時一位正式老師退休,補回的卻是一位代理老師,這樣的方式節省成本也保留彈性,但長遠來看,會對教學穩定造成傷害。

第二,教職的吸引力下滑。據她觀察,不少科目應考人數明顯下降,特別在自然科、理工科等領域,越來越多具專業背景的人才選擇轉往業界,高薪與較高的彈性往往比教職更有拉力,在缺乏專業領域正式教師的情形下,學校只好聘任代理或代課教師。

她分享,任職的學校曾因一位音樂老師請育嬰假,足足找了三名代理老師才補足課務;她自己某次出車禍,傷得兩腳都是血,仍得迅速趕回去上課,因爲根本找不到人幫忙。

然而,長期依賴代理教師也對教育品質產生影響,她表示「很多人來教書只是爲了刷經歷,不打算長期投入」,「而且課綱變來變去,選修、彈性課程愈來愈多,學校就用奇怪的課名去請外面的人來上。」如此配置看似靈活,實際上卻削弱教學專業並帶來潛在風險,如未受過正規教育學程訓練的部分老師,有缺乏教學方法或與學生互動失當等問題。

最後,她坦言,教育現場讓人相當疲憊,不僅因爲缺人,整套人力制度與現實需求也產生巨大斷裂,若未來制度未有配套、未重建教職價值,只會讓真正有教學熱忱的人選擇離場,「我們不是不想教,是這個環境太容易磨光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