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不能一味追求“平均主義” | 一線評論
“重點高中”的存在價值不應被簡單否定,但其發展模式亟待轉型。
作者 | 馮 琛
近年來,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成爲社會熱議的話題,關於“淡化重點高中標籤”的呼聲日益高漲。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色高中建設以及國家競爭力提升的角度來看,完全取消“重點高中”並非最佳方案。比較合理的格局是保證教育公平的同時保留並優化部分優質高中的選拔與培養機制,使其成爲培養創新人才的“孵化器”。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往往需要突破常規的教育環境。“重點高中”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正是因爲在師資力量、課程體系、科研資源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能夠爲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平臺。像北京四中、上海中學等知名高中憑藉其深厚的學術積澱,不僅能爲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學科競賽指導,還能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甚至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課題研究。這種高起點、高標準的培養模式,使部分天賦突出的學生能夠更早接觸前沿領域,加速成長。
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若一味追求“平均主義”,可能導致部分有潛力的學生因缺乏針對性培養而錯失發展良機。美國社會學家西莫斯·可汗認爲,當教育系統強行抹平差異時,精英階層會通過更隱蔽的方式(如國際課程、定製化輔導)鞏固優勢,而普通家庭因缺乏資源,反而被“平均主義”鎖死在低競爭賽道。所以,保留部分“重點高中”的選拔與培養機制,實際上是保障人才成長渠道的必要舉措。
經過多年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共識已經達成,不少“重點高中”已經通過特色化辦學探索出新的發展路徑。“科技類特色高中”如深圳中學的“科技創新班”,專注於培養未來科學家和工程師;“藝術體育類高中”如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北京舞蹈學院附中,爲專業領域輸送人才。這些學校的經驗證明,高中學校可以超越單純的升學競爭,成爲教育多樣化的推動力。如果只是簡單淡化標籤,可能導致特色教育資源被稀釋,反而不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更合理的做法是鼓勵學校明確自身定位,從“追求升學率”轉向“打造特色品牌”,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從全球實踐看,許多國家在推進教育公平的同時仍保留精英培養通道。德國的“文理中學”爲學術型人才提供升入大學的快速通道;新加坡的“直通車學校”允許部分學生跳過高考,直接進入大學預科。這些模式表明,分層教育並非必然導致不公平,關鍵在於能否提供多元化的上升路徑。
其實,淡化“重點高中”的聲音多集中於教育公平問題,例如加劇資源分配不均、催生“擇校熱”等。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解決之道不應是全盤否定,而是通過制度優化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動態平衡。
建立科學的選拔機制。轉變“唯分數論”觀念,採用多元評價體系,如學科特長、綜合素質、創新潛質等。
優化資源分配模式。扶持普通高中改善硬件與師資,縮小校際差距。“重點高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通過“對口幫扶”等方式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動態調整“重點”資格。建立退出機制,對長期依賴政策紅利卻無特色成果的學校取消重點資格,同時鼓勵新興學校通過特色辦學提升地位。
總之,“重點高中”的存在價值不應被簡單否定,但其發展模式亟待轉型。未來的“重點高中”應逐步褪去“特權化”色彩,更多扮演“教育改革先行者”和“資源輻射者”的角色。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讓每座山峰都有拔地而起的機會,淡化“重點高中”的行政光環,實質是推動教育評價從“分層”走向“分類”,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所好學校。拆除標籤化的圍牆,讓高中教育真正成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才能實現“公平”與“卓越”的雙贏,讓教育真正成爲社會進步的引擎。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鄒城市崇義小學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