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需要校長、教師和家長對孩子多“放手”

全文長 2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是當下教育的一個熱詞。作爲中小學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承擔與完成這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當然,這裡所說的教育教學高質量,不僅僅是學生中考、高考成績要好,也不是學校要有高的升學率,而是每個學生都要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差異發展,要讓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去擁抱未來,並且成爲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打好基礎。

爲了實現以上目標,辦法固然很多,但筆者以爲,作爲校長、教師和家長,我們對孩子要多“放手”,不乏爲重要抓手,具體來說,我們是否從以下四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我們在教育教學思想或理念上要對學生“放手”,也即我們的思想觀念要及時轉型。因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因爲我們只有在思想上開放了,我們在行動上纔會對學生“放手”。

比如,隨着AI技術的廣泛應用,當下學生的學習通道更加開闊,他們的學習也更加方便,這就需要我們迎合和對接時代的發展,做大做強深化教改的文章,“放手”讓學生爭做學習主人,自覺迴歸學習的主體地位,尤其要引導他們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從“學會”知識走向更加靈活的“會學”,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重視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而不再“只見分數不見人”,不再把他們視爲“考試機器”或純粹的考生,不再只盯着考分和升學率,一味把他們困在教室裡,倒逼他們不停刷題,導致他們因爲思維的窒息而喪失學習能力。

況且,基於他們的知識基礎、悟性和學習能力的不一樣,他們不可能個個都考高分,尤其是他們進入初高中以後,他們的學習自然要分化,也即他們不可能人人都升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學,更不要說是重點高中和重點大學了。

換句話說,我們要允許學生存在學習的差異性,允許部分初高中畢業生分流進入職高和高職高專院校,只有這樣,他們纔不用成爲尖子生的“陪綁”和“陪客”,他們才能減少沉重的學習和考試壓力,他們才能學得更舒展、更快樂,他們才能考上適合自己的學校,他們才能成爲更好的自己。

作爲初高中校長,我們不能再以考重點高中和重點大學爲辦學的唯一目標,慫恿教師逼迫學生聽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考同樣的習題,不能讓普通學生幹坐在教室裡苦苦地煎熬着,白白浪費學習時間乃至生命,不能因爲接受不了過高的學習要求和過多的學習內容,導致他們成爲學困生和“問題學生”;而是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適當降低教學要求,暫時放慢教學速度,通過適當的“低”和暫時的“慢”,增加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助推他們學得更好。

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難免會偏科,這些其實很正常,關鍵是我們要理性看待這個問題,既要正確引導,又要鼓勵他們朝着“合格+特長”的方向努力,促使他們的個性特長臻於至善,爲他們的創新、創造以及像王興興那樣的傑出人才的脫穎而出打好基礎。

二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上要對學生“放手”。因爲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爲課堂仍是當下學生重要的學習途徑,因爲他們都是在老師的指導和陪伴下學會學習的。

因此,我們在課堂上不要再搞“工廠化”模式的“批量生產”,不要再搞“一鍋煮”“一刀切”的教學,不要再“滿堂灌”“滿堂練”“滿堂考”,而是要採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換言之,我們既要有教無類、公正公平對待全體學生,又要喚醒他們的學習良知,同時最大化挖掘出他們的學習內驅力,更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量身定做”,實行分層、分類教學。

教學的分層和分類,其實是給不同的學生安裝學習的“腳手架”,以便他們都能看見原來看不見的“風景”,以便他們都有話可說、有問題可想、有事可做。這就是課堂上要“放手”的目的。

在這裡,需要我們引起注意的是,“放手”不是“放羊”,“放手”也不是放任自流,“放手”更不是讓他們自生自滅。比如,當下有不少小組合作學習,看似熱鬧非凡,其實只是尖子生的嘰嘰喳喳,而普通學生都乾坐着,都在做“陪客”和“陪襯”,或者說他們仍是“沉默的大多數”。這樣的“放手”,並非真正的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的“放手”,我們堅決不能“放手”。

當然,爲了提升課堂上的“放手”質量,除了我們要少講,我們還要重視課堂上的“留白”,也即我們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和自由遐想的時空,引導他們多思考,多提問題,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尤其是要多關注中下等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要再讓他們“濫竽充數”做“陪客”,乾坐着“吃閒飯”,而是要鼓勵他們去想、去說、去做,即使想錯、說錯和做錯了,即使所想異想天開,即使說的是“胡言亂語”,即使提問很淺近、很可笑,我們也不要責怪和訓斥他們。

因爲他們只有敢想敢說,他們才能思考問題,才能讓學習真正發生;同時,他們只有不斷犯錯,他們才能減少錯誤;況且,錯誤本身就是教學的利好資源,是學習值得付出的代價,也是他們獲得知識、提高思維能力的“引擎”,更是促進他們成長的“沃土”。

總之,我們在教學上要大膽“放手”,就是要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參與學習,都有學習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三是我們在評價上要對學生“放手”。所謂評價上的“放手”,筆者的意思是我們要實行多元化評價,也即我們不要只用分數一把尺子去衡量他們,不要把他們只束縛在應試教育一條路上。

因爲他們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只是考試成績;因爲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也存在着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因爲我們只有實行多元化的考覈辦法,我們才能看見和挖掘出他們在分數以外的“閃光點”,我們才能促進他們多元化成長。

基於這種考量,我們要想盡辦法去搭建平臺,提供各種機會去挖掘、培植和放大他們的潛能,不斷激發他們的內驅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我們要讓會唱的學生大膽唱出來,讓會畫的學生大膽畫出來,讓會說的學生大膽說出來,讓會寫的學生大膽寫出來,讓手巧的學生放開手腳做出來……促使他們“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爲形塑他們的個性特長提供機會。

四是我們要引導家長對孩子“放手”。當下,許多學校和老師正在加大力度減作業,致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並按規定控制作業總量,嚴禁搶課拖堂、佔用音體美勞等課程的時間用來上所謂的“考試課程”,規範教學秩序,把更多的時間還給他們自主學習……以上這些就是我們對學生“放手”的重要表徵。

但是,不少家長卻對學校和老師的“放手”開始擔心和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會“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考不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擔心孩子以後找不到好的工作,擔心孩子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擔心孩子成不了自己所希望成爲的人才,因而自作主張給孩子“加”作業,或者逼迫他們繼續參加校外補習班,這樣就阻礙了我們對學生的“放手”。

因爲從某種角度來說,家庭教育其實比學校教育更重要。作爲學校和老師,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設法搬掉給學生“放手”的絆腳石。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要加強家校合作,通過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教師家訪活動,等等,給家長仔細分析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厭其煩的做好他們的工作,用心用情打動和感化他們,促使他們轉變觀念,也即爲了孩子的美好未來,和我們一起“放手”,一起爲孩子營造更加寬鬆的學習環境,一起爲孩子的差異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奉化區教育服務管理中心)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建國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