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意讓國小體育班轉型 社團改由專任教練擔任

教育部張廖萬堅次長(左三)昨邀協會代表,針對國小體育班轉型諮詢座談。(中華民國專任運動教練協會秘書長邱爲榮提供)

教育部有意讓國小體育班退場,昨日由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邀協會代表,針對國小體育班轉型諮詢座談,打算在6年內取消國小體育班機制,改由校園社團模式發展,取得專任運動教練資格證照者可擔任社團教練。

教育部針對體育班制度檢討,提出體育班問題分析,當中對於體育班輔導管理、體育班學生課業輔導、專任教練輔導管理提出多項問題,其中又以少子化教師超額、體育班設立配套資源未到位、爲了追求成績未能落實參賽基準、落實不適任專任教練淘汰機制等等。

昨日參加會議的中華民國專任運動教練協會秘書長邱爲榮表示,教育此舉必須三思,因爲國內目前大多數的優秀運動員都是從國中小的體育班一路培育上來的,如果沒有這些基層教練的辛苦付出怎可能會有如今蓬勃發展的臺灣體壇。

邱爲榮指出,轉型目的在於規劃國小階段多元從事不同運動種類,以避免提早運動專項化發展。推動學生社團時間與課後體驗不同運動種類,以達成多元學習之目的,藉以推廣社區化運動,以落實全民運動之概念。取得專任運動教練證照者可至國小社團任教,提升校園運動專業師資。

相關配套:國小體育班將轉型爲社團模式,以落實多元運動發展。未來國小體育課程發展規劃將配合國教署相關政策,第七節以社團方式進行,鼓勵校園學生多運動。整合國小端專任運動教練人才資源至國、高中端,轉型確保教練工作權,強調國小階段不過早分流走向專項化。

根據教育部統計112年國小有體育班的學校共計169所、344班、6551人。國中有體育班的學校共計370所、1136班、19623人。全國專任教練聘任總人數971人,依法聘任比率97.93%,倘若教育部目前規劃要讓國小體育班退場,以每班需要3位教練或老師來計算,受到影響的人數將1000多人。

教育部體育署長鄭世忠對此表示,轉型之後會輔導教練往國中與高中,甚至一校原本一個運動種類只能一位教練,未來可以配套開放兩位以上,將能提供體育班選手訓練更完整教練資源,並不會影響教練生計。此次轉型重點也不在教練員額縮減,而是在於透過轉型讓所有小孩都可以接觸運動競賽,也不再侷限學校校隊,而是基層訓練站與社區運動社團或俱樂部的概念,同時也讓參與運動的孩子們更注重學業。

教育部體育署長鄭世忠強調,在不需要變動課綱的情況下,透過第七節課的調整,讓孩子們有更多時間參與運動,而不需要完全倚賴體育班的專長訓練課。但這件事依然要考量靠偏鄉原民學童們的處境,因此除了廣納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的想法,國教署與體育署正在合作研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