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成果|『究尋筆跡』——臨沂大學2023級書法學本科1班行書習作展

指導教師

彭作飈,山東臨沂人。現爲臨沂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篆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學生作品

彭磊

古人云:“寓新意於傳統,寄妙理於法度。”“神韻爲上,形質次之。”行書點畫表現要當重處還得重,當輕處還得輕,所以劉熙載《藝概》雲:“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且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提正、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行書學習,需要堅持不懈的練習,才能使用筆純熟。行書中的字組的安排、字形的大小、結構奇正和字內空間的奇正、點畫粗細、交接、連斷、用墨的乾溼、章法的自然擺動等等,這些內容都是在彭老師講課中不斷的練習總結歸納獲得的感受。在這五週的行書學習中,老師不僅提高了我們的技法,也使我們的審美水平更上一層,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

▲臨《蘇軾尺牘》(48cm*180cm)

▲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180cm*48cm)

▲臨《米芾尺牘》(97cm*18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48cm)

沈家煊

我在經歷五週的行書學習後,初步掌握了相關的筆法、字法與章法。在彭老師的講解、引導、鼓勵和嚴肅批評下,我行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彭老師在教授書法技法的同時,還給我們講授書法史、書論等多個知識點,我感到收穫頗深。五週的行書課中,我們學習了米芾、蘇軾、歐陽詢、顏真卿、王鐸和日本書家嵯峨天皇、小野道風的行書名作。在學習中,彭老師對各書家的筆法、字法作了詳細示範,老師在示範時,着重強調了“點”在行書中的重要性;不僅僅是“點”,彭老師對字形、字勢、用筆和書寫節奏感也做出強調。同時,彭老師給我們灌輸了很多行書要素,比如字間的關係,筆畫間的關係,字組概念,線形,章法安排等很多以前沒有學習過的東西,這使我的書法技藝更上層樓,不再迷茫前路。彭老師又教我們拷貝、染紙等等,這使我們以後的書法生活更多彩,道路更加廣闊。

總之,這五週的行書課程,是強度最高也是最重要的五週,我能明顯感受我的進步,也能看到與別人的差距,所以在以後的書法學習中,我要心如磐石,堅定信念,認真用心體味經典名作,學到更多的知識點。同時也感謝彭老師的細心指導!

▲摹米芾《苕溪詩帖》(97cm*180cm)

▲摹顏真卿《祭侄文稿》(30cm*100cm)

▲臨王鐸字組(34cm*24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 (56cm*240cm)

鄭淋淋

餘幸從彭師習行書五週,感受頗深,遂作斯文以記之。

初臨行書,如涉汪洋,茫然而不知其所向。彭師授業,解惑有方。每於點畫之間,詳析其理;於結構之內,妙論其奧。師之教也,如春風化雨,潤吾心田,使吾於行書之境漸有所悟。

書論雲:“書者,心畫也。”東坡之書,恰似其心境之寫照。其字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筆勢雄健,如綿裡裹鐵,藏巧於拙,乃心境與筆法相契之典範也。米芾用筆八面出鋒,風檣陣馬,痛快淋漓。其書風灑脫不拘,筆法靈動多變,若游龍之戲水,翔鳳之舞雲,盡顯超逸之態。書之神韻,非獨在形,更在其氣,米書之氣,豪邁不羈,令人歎服。王鐸之行書,氣勢磅礴,墨色濃淡相間,筆法剛健婀娜。其書既有磅礴之氣勢,又含婉轉之柔情。其筆力雄強,似千鈞之力聚於毫端,落紙則有崩雲裂石之勢。此乃王鐸於書道苦心孤詣,獨闢蹊徑之成就也。

吾於諸家行書,初窺門徑,皆賴彭師悉心教導。師之恩,山高海深,難以盡述。每於困惑之時,師必耐心指點,如明燈之照夜,使吾撥雲見日,豁然開朗。願吾於書法之途,砥礪前行,不負師恩。

▲臨米芾《苕溪詩》(180cm*48cm)

▲臨小野道風《玉泉貼》(240cm*48cm)

▲王鐸字組精析(69cm*138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48cm)

尹寒

張懷瓘雲: “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米芾人至中年作《苕溪詩》,筆力雄渾老辣,瀟灑自然;東坡貶於黃州作《寒食詩》,惆悵獨度,章法跌宕起伏;顏真卿於悲憤中書《祭侄文稿》,氣勢磅礴豪放,一氣呵成……通曉名作創作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與政治背景乃不可或缺之事。

爲學莫重於尊師。彭師授課時事無鉅細、一絲不苟。予於聽課時忙於筆記,所得甚多。初臨經典,方知“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這段話的意思。通過師授讀帖之法,知讀帖實爲重要,不可馬虎從事。臨帖一途,可從章法、結構、字勢、粗細、濃枯、斷連、留白等處悉心深究,方可略窺門徑。

夫五週之學終矣,予應自勉,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臨小野道風《玉泉帖》(48cm*180cm)

▲王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與《錄語軸》字組精析(48cm*180cm)

▲臨嵯峨天皇《李嶠雜詠殘卷》(291cm*3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48cm)

李姿琳

在行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彭老師從最基本的筆畫、結構開始講解,逐步引導我們掌握行書的書寫技巧和規律。在彭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逐漸領悟到了行書那種流暢自然的韻味,感受到了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彭老師非常注重實踐,經常佈置一些練習作業,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鞏固所學知識。通過不斷地練習,我發現自己的行書有了明顯的提高,線條更加流暢自然,結構更加嚴謹美觀。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書法藝術的艱辛和不易,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磨練和提升自己的技藝。

除了在技巧上的提升,彭老師的課程還讓我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他時常引用古人的書法理論和經典作品,讓我們從中汲取靈感和營養,培養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敬畏之心。總之,彭老師的行書課程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不僅讓我在書法技藝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更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臨顏真卿《祭侄文稿》(180cm*48cm)

▲臨小野道風《玉泉帖》(248cm*48cm)

▲臨蘇軾《黃州寒食帖》(180cm*48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225cm)

戚語

跟隨彭老師學習行書的五週,是一場奇妙的書法之旅。從王羲之的秀逸典雅中,我領悟到筆畫的流暢與精緻;米芾的筆法多變,讓我體會到書法的靈動與灑脫;而蘇軾的豁達大氣,則教會我如何在筆墨間展現心境。

在不斷練習中,我逐漸掌握了行書的節奏與韻律,學會了用筆墨表達情感。每一次落筆都是與古人的對話,每一次書寫都是自我心境的映照。這段學習經歷,不僅提升了我的書法技藝,更讓我在墨香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了我繼續探索書法藝術之路的決心。

▲臨《祭侄文稿》(110cm*45cm)

▲臨《黃州寒食帖》(180cm*48cm)

▲臨《蘇軾手札》(180cm*48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180cm)

曹軼晟

臨王鐸、顏真卿、米芾之作後,餘有所得。王鐸筆力雄,字有氣象。顏真卿書含真情,平淡見真意。米芾書靈動,筆畫多變。

王鐸剛勁不失自然,顏真卿情真不失平和,米芾靈動不失法度,皆爲書法精髓。

餘悟書法之道,重技巧亦重心境。諸家成大家,因技巧高且心境平。故餘日後,於技巧、心境二者皆重,期於書法有進,雖臨習之感難以盡述,然必勉力前行。

▲臨顏真卿《祭侄文稿》(80cm*36cm)

▲臨米芾《苕溪詩帖·節選》(97cm*18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48cm)

王雨歡

通過五週行書的學習,我領略其獨特魅力並且收穫頗豐。自己對行書基本的書寫技巧有了瞭解,對於行書發展史有了直觀的認識。在彭老師教導下,對點畫、結構、章法特點進行深入練習。張懷瓘《書斷》說:“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夫行書,非真非草。”周星蓮《臨池管見》中的“大率變真以便揮運而已”,“務從簡易”,“以便揮運”,行書結構簡易,書寫速度較楷書快捷。“非真非草”也說明行書不同與楷書的嚴謹、草書的張揚。

▲臨米芾《苕溪詩帖》(85cm*180cm)

▲臨《祭侄文稿》(110cm*45cm)

▲臨小野道風《玉泉帖》(380cm*45cm)

▲臨王鐸《北方俚作》(56cm*300cm)

陳倩倩

學習行書之旅告一段落,我深感其魅力無窮,心手相應之間,墨韻流淌,不僅是對傳統美學的致敬,更是個人心性的修煉。行書之美,在於其自由而不失法度,靈動中蘊含沉穩,每一筆一劃都彷彿是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學習過程中,我體會到了“意在筆先”的精髓,學會了在疾徐之間尋找平衡,讓情感自然流露於紙面。這不僅提升了我的書法技藝,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從容與淡定。

如今回望,那些日夜研習的時光,都化作了筆下生花的自信與喜悅,行書之路,雖遠必達,我將帶着這份心得,繼續在書法的海洋裡遨遊。

▲臨米芾《苕溪詩帖》(97cm*135cm)

▲臨《蘇軾手札》(97cm*135cm)

▲臨蘇軾《黃州寒食帖》(180cm*49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9cm*180cm)

焦譽斐

在五週的行書課程中,通過彭老師的悉心指導和不斷練習,我不僅掌握了行書的基本技法和結構佈局,還漸漸理解了書法作品背後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傳承。行書作爲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其流暢與規範並存,要求書寫者既要注重字形的規範性,又要追求筆畫的連貫性和節奏感。通過不斷的臨摹經典作品,我對行書的行筆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觀察力和審美水平。

整個學習過程讓我感受到書法不僅僅是寫字,更是一種心靈的表達與修養的提升。在未來的學習和創作中,我將繼續努力,追求更加精湛的技藝與更深刻的藝術境界。

▲臨《蘇軾手札》(50cm*180cm)

▲臨《黃州寒食詩帖》(65cm*180cm)

▲臨《祭侄文稿》(60cm*17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48cm)

王治政

學習行書,我深感其獨特魅力。筆勢流暢,如行雲流水,叉兼具力度與美感。初學時,筆跡生硬,難以把握其精髓。但通過反覆練習,我逐漸體會到運筆的節奏和力度的變化。每次進步,都讓我欣喜不已。行書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修養和情感的表達。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定能在書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領略更多書法的魅力。

▲王鐸結字筆記(49cm*180cm)

▲臨《寒食帖》(49cm*180cm)

▲臨《苕溪詩帖》(49cm*18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48cm)

季維超

在五週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掌握行書的關鍵在於理解其結構和節奏。每一個字的筆畫都需要連貫而有力,既要注意整體的和諧,又要突出個體的美感。通過反覆臨摹古代名家的作品,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我逐漸掌握了行書的基本要領。

此外,行書的學習也讓我更加註重心境的平和與專注。書寫時需要心無旁騖,才能將內心的情感通過筆墨傳達出來。這種心手合一的體驗,不僅提升了我的書法水平,也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從容與自信。總之,行書的學習不僅是技藝的提升,更是心靈的修煉。通過不斷的練習和經過彭老師的指導,我相信自己會在這條藝術道路上走得更遠。

▲臨《寒食帖》(68cm*138cm)

▲臨《蘇軾尺牘》(68cm*138cm)

▲臨《米芾尺牘》(68cm*138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28cm)

張福麟

於五周行書研習之旅,我深切領略了《書譜》與《書論》之深邃意境。孫過庭筆下“情動形言”之論,猶如明燈,照亮了我以情馭筆之道;虞世南所云“書道玄妙,必資神遇”,則如清泉,潤澤了我心悟書韻之途。此番研習,不僅讓我在行書技法上有所精進,更使我心境豁然開朗,得以在字裡行間捕捉那份流淌的情感與韻律,實現了技藝與心靈的雙重昇華。

▲臨蘇軾《黃州寒食帖》(48cm*180cm)

▲臨顏真卿《祭侄文稿》(48cm*180cm)

▲王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與《錄語軸》字組精析(48cm*18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5cm*248cm)

宋嘉欣

初隨彭師習行書五週,筆下生硬,難窺行書流暢之美,每有頹唐之心。然彭師循循善誘,從基本筆畫到結構佈局,悉心傳授。漸次,筆墨間不再拘泥死板,有點生動靈活的感覺了,臨帖的自信漸增。彭師不僅引領書法之道,更悉心傳授染紙等技藝細節。故五週雖短,卻受益終身。最後衷心感佩彭師栽培之恩,奉獻之情!

▲臨嵯峨天皇《李嶠雜詠殘卷》(97*180)

▲臨米芾《苕溪詩帖》(45cm*240cm)

▲臨《祭侄文稿》(110cm*45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180cm)

張欽玥

學習行書,我深感其魅力所在。張懷瓘曰:“非草非真,發揮柔翰,星劍光芒,雲虹照爛,鸞鶴嬋娟,風行雨散,劉子濫觴,鍾胡瀰漫。”行書之美,在於其流暢自然,每個筆畫都充滿韻律。在這五週的行書學習中,彭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米芾、蘇軾、顏真卿、王鐸等書家的作品,也給我們講述了他們每個人的風格特點與創作的時代背景。通過學習行書,不僅提升了我的書寫技能,更讓我學會了耐心與堅持。我堅信,只要持之以恆,定能在書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享受書法帶來的樂趣。

▲臨《韭花帖》(48cm*48cm)

▲臨《米芾尺牘》(97cm*180cm)

▲臨《祭侄文稿》(180cm*48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0cm*180cm)

趙西魁

學習行書,心得頗豐。初識其形,如行雲流水,灑脫不羈。漸入佳境,方知其背後之深厚底蘊。一筆一劃間,需心手合一,方能得其神韻。習字之餘,更覺心境平和,思緒清晰。行書之美,不僅在於其形,更在於其韻。它教會我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得一份寧靜與從容。這份學習之旅,讓我更加熱愛傳統文化,也更加珍惜每一次提筆的機會。

▲臨《祭侄文稿》(100cm*40cm)

▲臨《米芾手札》(60cm*126cm)

▲臨《黃州寒食帖》(30cm*168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200cm)

王雯清

在彭老師的行書課堂上,我感受到了蘇軾的豪放、米芾的飄逸與顏真卿的莊重。蘇軾有云:“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這讓我體會到行書創作中的自然與率真。米芾的筆法靈動多變,正如古人所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顏真卿的行書則大氣磅礴,盡顯其忠烈之氣。老師的課程還涉及了日本嵯峨天皇和小野道風的作品,讓我領略了異國書法的風采。古人對行書的評價中,不乏“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等精妙之語,這些評價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讚譽,更是對行書藝術的高度概括和總結。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行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臨小野道風《玉泉帖》(98cm*220cm)

▲臨《祭侄文稿》(97cm*180cm)

▲臨《黃州寒食帖》(97cm*18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200cm)

解彤彤

這一學期在彭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行書,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行書。在這五週的學習中,我逐漸領悟到行書不僅僅是文字的書寫方式,更是一種情感的流露、個性的展現,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傳承。行書讓我感受到了書法的魅力所在。它既有楷書的工整嚴謹,又不失草書的奔放自如。學習行書讓我更加註重細節與整體的和諧統一。

總之,學習行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極其寶貴和難忘的經歷。它不僅提升了我的書法水平,更讓我在精神層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昇華。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繼續堅持學習行書,不斷探索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和魅力。

▲臨《黃州寒食帖》(48cm*180cm)

▲臨《祭侄文稿》(160cm*48cm)

▲臨《苕溪詩帖》(48cm*18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180cm)

宋瑞倩

在彭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學習了王羲之、蘇軾、米芾、顏真卿、王鐸等名家的行書,我深深感受到了書法的獨特魅力。蘇軾之行書自然流暢,盡顯豁達灑脫;王鐸則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米芾字跡靈動飄逸,富有變化;王羲之被譽爲“書聖”,其行書更是行雲流水,令人陶醉......在學習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行書之美在於自然與創新,需用心感受每一筆一劃間的韻律與力量。每一位書法家都有其獨特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他們的作品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洗禮。這幾周的學習經歷,讓我更加熱愛書法藝術,激勵我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斷深入經典,靠近古賢,領略古法。

▲臨《米芾手札》(70cm*148cm)

▲臨蘇軾《黃州寒食帖》(120cm*65cm)

▲臨《蘇軾手札》(70cm*12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180cm)

龐婉茹

在我看來,行書的魅力在於其流暢自然、靈動多變。它打破了楷書嚴謹的束縛,又保留了草書的部分精髓,使得書寫者在揮灑自如間,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與個性。在練習行書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掌握筆法與結構的平衡至關重要。當然,行書不僅是一種書寫技巧,更是一種心靈的修煉。通過不斷練習與感悟,我逐漸領略到了行書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

▲臨《顏真卿祭侄文稿》(180cm*50cm)

▲臨《米芾手札》(97cm*180cm)

▲臨《蘇軾黃州寒食帖》(180cm*50cm)

▲臨《蘇軾手札》(50cm*180cm)

▲臨王鐸《北方俚作》(50cm*180cm)

王夢瑤

通過跟隨彭老師行書五週基礎課的學習,我充分體會到了行書結構與點畫的起承轉合。行書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情感的流露,我逐漸感受到行書獨有的韻律與生命力,它如同舞者輕盈的步伐,在紙面上跳躍、旋轉。“宛若盤螭之仰勢,翼若翔鸞之舒翮。”以此爲基礎,我相信在今後的行書臨摹和創作中會逐漸有自己的理解與實踐。

▲臨米芾《苕溪詩帖》(80cm*135cm)

▲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120cm*49cm)

▲臨《蘇軾手札》(80*120)

▲臨王鐸《北方俚作》(48cm*1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