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沾泥土,建言有力量!望謨縣政協協商履職促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我們生產的板陳糕面臨生產效率低、原材料成本上漲、品牌推廣力度不足等問題,希望能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加大研發力度,建設標準化生產線,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日前,在望謨縣特色食品生產銷售協商座談會上,政協委員、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新路。

商以求同,協以成事。近年來,望謨縣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創新履職路徑,精選“小切口、大影響”的議題,深入調查研究,深化協商議政,廣泛凝聚共識,持續跟蹤問效,爲縣委、縣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獻計出力,助推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入企紓困,驅動特色產業創新發展

望謨美食在當地及周邊地區享有較高美譽,民族特色食品產業是望謨的重要產業之一。但受配方、工藝、文化內涵、區域特色等因素影響,當地特色食品多爲戶內坊間加工,企業呈現“散、小、弱”等特點,難以實現大規模生產,市場競爭力有限。

2010年以來,縣政協委員加強調研力度,積極向縣委、縣政府建言獻策,助力當地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積極引導並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全縣民族特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生產作坊達30多家。

如今,望謨已擁有“楓鄉紫”“老麻山苗老者臘味”2個註冊商標,專賣店和代銷點55個,2024年銷售額約1300萬元,帶動1000餘人就業。該縣的花糯米飯、糉粑、褡褳粑、板陳糕、鹽水面、臘肉製品等民族特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傳統工藝爲核心、地域品牌爲亮點的產業發展格局,成爲望謨的一張名片。

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眼下,望謨民族特色食品產業仍存在現代化轉型升級落後和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協同水平亟須提升等問題。

今年3-4月,縣政協組織縣直有關部門、部分政協委員組成調研組,對初具規模的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加工銷售、企業經營和發展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希望加強科技創新,解決保質期不長、標準化程度低等技術瓶頸,推動從原料種植到加工銷售形成良性循環,構建完善的產業鏈。講好‘土特產’的文化故事,提升產品附加值,讓產品賣得好、效益高,帶動更多羣衆增收。”縣政協委員韋永濤說。

“當前政策支持多集中在生產領域,而在市場開拓、品牌培育、文化挖掘與創新等環節的支持力度相對薄弱。”“建議將民族特色食品產業與全域旅遊深度融合,帶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調研組進企業、訪村落,瞭解產業發展、文旅農旅融合發展等情況。

腳下沾泥土,心中有分寸。委員企業家表示,將以身作則,既要爭當敢闖敢試的行業領頭人,還要深耕專業領域,成爲行家裡手,以創新驅動民族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搭橋牽線,打造茶旅融合新名片

望謨素有“中國紫茶之鄉”的美譽,現八步茶種植面積2.23萬畝,覆蓋農戶3677戶16546人。立足產業優勢,望謨不斷加強古茶樹保護力度,通過做大茶產業、提升茶質量、做強茶品牌、繪好旅遊線,進一步延伸茶產業鏈,把茶產業作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政府有號召,政協有行動——

“加快推進紫茶品質特徵評價體系認證和申報省級或國家級產業標準化生產體系。”

“搶抓中央統戰部、東西部協作、省直部門幫扶機遇,支持鼓勵企業、合作社參加各種省級以上農產品推介會、茶博會、農產品(食品)博覽會,持續舉辦‘紫茶文化節’,進一步提高望謨紫茶的知名度,不斷增強品牌集聚效應提升市場競爭力。”

“大力發展‘茶葉+旅遊’,不斷探索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新路徑,並建成一批鄉村旅遊景點,打造一批線下旅遊打卡點和精品鄉村旅遊路線,推動茶旅融合發展。”

縣政協緊跟縣委步伐,充分發揮協商民主的作用,每年確定一個與茶產業發展相關的課題,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通過深入一線調研、外出考察學習等方式,先後形成了《望謨紫茶品牌建設和市場開發探索與思考》等調研報告、社情民意信息和發言材料。縣政協委員陳仕傑、韋永濤撰寫了《關於加快紫茶產業公共品牌打造 提升品牌效應的建議》。縣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農業界別提出《關於科技賦能望謨紫茶產業發展的建議》,全力推動茶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2023年3月25日,2023中國·望謨“三月三”民族文化旅遊節——首屆“紫茶文化節”系列活動在望謨郊納鎮開幕。活動以“千年紫茶·康養郊納”爲主題,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專家學者、茶人茶商們,相聚在中國紫茶之鄉,共品茶香、共論茶道、共商茶事。

2024年12月18日,黔西南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望謨縣委書記徐煉與部分縣政協委員座談交流,聽取關於全縣紫茶品牌建設及標準化生產的意見建議。

今年3月28日,2025貴州·望謨“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動——第三屆貴州省望謨縣紫茶大會系列活動啓幕。這場以“千年古韻 紫茶飄香”爲主題的文化盛宴,吸引近萬名羣衆、茶商及遊客共襄盛舉,通過“文化+產業+體驗”的創新模式,打造出一張閃亮的茶旅融合新名片。

今年4月18日,第17屆貴州茶產業博覽會在遵義市湄潭縣中國茶城廣場舉行,並正式發佈《貴州省望謨八步茶》系列團體標準。這標誌着“中國紫茶之鄉”望謨正式開啓紫茶產業標準化發展新紀元。

一次次調研把脈開方,一場場活動推動發展。行走在望謨山鄉,看見茶農們端穩“茶飯碗”、鼓足“錢袋子”,縣政協委員陳仕傑、韋永濤笑在臉上、喜在心裡:“羣衆的日子過好了,就是對我們履職最大的肯定。”

關注民生,議事協商獲點贊

“建議邀請或聘請研究民族文化方面專家學者,對縣城濱河文化長廊做好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建設規劃,打造‘布依勝境·溫暖望謨’民族文化城市品牌。”2024年11月15日,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深入濱河體育公園、沿河詩詞長廊、王母文化廣場、星光夜市街、良佳苑廣場等人員聚集地開展視察後,原汁原味收集整理委員和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見建議,及時通過專題報告、建議案等形式呈送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

用心聽,用心看,用心悟。縣政協始終把服務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團結帶領全縣政協委員不忘初心、履職爲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縣政協真情服務羣衆,深入開展“雙月協商”“院壩協商”“社區協商”“園區協商”等履職工作,爲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積極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2024年以來,縣政協委員先後從望謨紫茶品牌建設和市場開發探索與思考、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易地搬遷社區就業幫扶車間可持續發展等羣衆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入手,着眼民生領域“找熱點、盯難點、想對策”,積極參政議政。同時,充分利用“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議事協商平臺,解決問題115個,獲得羣衆點贊。

“縣政協將充分發揮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的優勢,進一步豐富協商形式,完善協商機制,爲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縣政協主席胡亦說。(岑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