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減壓效果有限…脫北潮未減 議員以數據爭取首都加給

高房價、物價讓北市「教師脫北潮」狀況越發嚴重,不少教團呼籲應從實質面補助或發首都加給,但教育局曾發函中央遭婉拒,議員認爲,市府應比照當時爭取警察首都加給,提出更具體、客觀數據,再次提案。本報資料照片

高房價、物價讓北市「教師脫北潮」狀況越發嚴重,不少教團呼籲應從實質面補助或發首都加給,但教育局曾發函中央遭婉拒,議員認爲,市府應比照當時爭取警察首都加給,提出更具體、客觀數據,再次提案。教育局允諾,將整理相關資料持續向中央爭取。

近3年教師缺額均超過1800人,高物價加上房租壓力,成爲老師不願到臺北任教主因,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分析,大臺北居住壓力尤爲明顯,加上目前政府仍未給予實質性補助,導致願意來北市任教意願降低,若能對代理及正式老師提供租屋補貼及社宅,透過具體而有彈性的支持機制,減輕生活負擔,纔有可能減緩脫北潮影響。

議員曾獻瑩指出,教師不僅須負擔教學,還需處理行政事務與高密度的親師溝通,勞動強度高且心理負荷沉重,雖然市長蔣萬安曾喊出要幫教師減壓,但實際效果有限,就連提出「首都加給」都被教育部打回票,他認爲,教育局應拿出更實際數據與合理指標,盤點教育現場壓力,重新提案,爲教師爭取合理待遇。

曾獻瑩舉例,北市警局現階段首都加給,是當初提出具體勤務壓力數據與全國比較,包含2010至2012間集會遊行達4876場次動員逾21萬1924人次,佔直轄市總數近四成,其他包含特種勤務、報案、交通疏導等都高居榜首,呼籲教育局除提出「各縣市最低生活費」差異外,更應納入物價,房價、房租壓力客觀因素,重新向教育部提案。

國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臺北市教師會前理事長張文昌建議行政院人事總處於2013年委託學者進行「地域加給合理性」專案研究提出32項主客觀依據評量指標,涵蓋交通、地理環境、艱苦程度與經濟條件等面向並賦予權重,當時雖爲離島與山僻地區所設,但其科學化評量方式可供都會區參考,建議教育局可應此建立符合教師處境的指標體系,作爲推動「首都加給」的量化依據。

教育局表示,今年2月26日曾發函教育部建請納入教師首都加給,惟經教育部回覆尚需考量各類人員待遇衡平性及財政情形,影響層面較廣,局內會持續與中央溝通,爭取合理待遇,同時衡量財政狀況適度提高獲獎者獎金額度,提高績優教師實質所得。

教育局坦言,與警察勤務繁重加成透過陳抗次數等方式量化呈現的情形不同,教學現場工作複雜性難透過單一指標衡量,不論是兼任行政職務、導師或科任教師業務不同,加上北北基桃生活圈已形成,行政院認爲難有具體指標,呼籲中央應儘快整合跨縣市意見舉行會議,近日也會整理資料再次向中央提出相關加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