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馬斯克:解讀特斯拉漲價背後的三重困境

原創|苗正 編輯|路之遙

7月1日,特斯拉宣佈,旗下兩款主力車型Model 3(參數丨圖片)和Model Y的長續航版本獲得升級。這次升級的核心是電池,雖然可用電量度數未變,但新的化學配方結合整車優化,帶來了續航里程的提升。具體來看,Model Y長續航版的CLTC續航里程從719公里增加到750公里,Model 3長續航版則從713公里提升至753公里。

伴隨續航提升的,是價格和配置的調整。Model Y長續航版售價維持在31.35萬元起,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款車在今年3月份已經有過一次萬元的漲價。而Model 3長續航版的變化則更爲直接,它標配了此前需要選裝的“加速提升包”,零到百公里加速時間從4.4秒驟然縮短至3.8秒,進入了高性能車的門檻,其價格也相應上漲了1萬元,起售價從27.55萬元變爲28.55萬元。

前腳小米YU7以對標Model Y的配置起售價只有25.35萬元,幾乎所有品牌都在通過降價、增配不增價的方式求存的背景下,特斯拉的這次“加價升級”顯得尤爲特殊。這並非一次簡單的成本驅動型漲價,更像是一次精心計算後的戰略試探。要理解這一行爲背後的複雜動因,就必須將其置於特斯拉近期面臨的銷量困境、技術敘事受挫以及其愈發明顯的“蘋果化”趨勢中進行綜合審視。

這次漲價最直接的背景,是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面臨的增長瓶頸。曾幾何,特斯拉是電動汽車市場無可爭議的統治者,其銷量增長曲線陡峭得令人咋舌。然而,時過境遷,市場的風向正在改變。根據公開數據,特斯拉近幾個季度的銷量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在部分市場出現了同比下滑。尤其是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市場,特斯拉的壓力與日俱增。

一方面,以比亞迪爲首的中國本土品牌,憑藉其龐大的產品矩陣和極具競爭力的價格,不斷蠶食着市場份額。比亞迪不僅在總銷量上早已超越特斯拉,更在純電領域步步緊逼。另一方面,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品牌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而華爲、小米等科技巨頭的跨界入局,更是帶來了全新的競爭維度和用戶期待。

小米YU7上市後的火爆,以及問界系列車型持續熱銷,都證明了中國消費者對於產品力、智能化體驗和品牌生態的綜合考量,已經超越了單純對“特斯拉”這個標籤的迷信。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傳統的商業邏輯是“以價換量”。當銷量承壓時,降價是刺激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特斯拉在過去兩年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它正是中國市場價格戰的主要發起者之一,數次大幅降價不僅鞏固了自身的市場地位,也沉重打擊了競爭對手。但如今,它卻反其道而行之。這背後透露出的第一個信號,或許是利潤的壓力已經大過了銷量的焦慮。

汽車製造業是一個重資產、高投入的行業,持續的價格戰會嚴重侵蝕企業的利潤率。特斯拉雖然在成本控制上獨步全球,擁有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毛利率,但這種優勢也經不起無休止的消耗。當銷量增長無法彌補單車利潤下滑帶來的損失時,維持健康的財務狀況就成了當務之急。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華爾街的期待不僅僅是市場份額,更是持續的盈利能力。因此,通過“升級”爲由進行漲價,可以看作是特斯拉試圖穩住甚至提升單車平均售價(ASP)和利潤率的一次嘗試。它似乎在向市場傳遞一個信息:特斯拉不願再無底線地參與低層次的價格纏鬥,它要守住自己的品牌價值和盈利底線。

這次漲價也體現了特斯拉產品策略的“蘋果化”傾向。如今的特斯拉,其市場地位、品牌光環和商業模式,與巔峰時期的蘋果公司高度相似。兩者都以革命性的產品開創了一個時代,都擁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忠實的粉絲羣體,都構建了以軟件和服務爲核心的封閉生態系統(蘋果的iOS與App Store,特斯拉的FSD與超級充電網絡),並且都極度強調垂直整合與核心技術的自研。

蘋果在產品定價上的策略堪稱典範。它從不輕易參與價格戰,而是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爲每一代新品賦予更高的價值,從而支撐其高端定價。當市場需要更細分的產品時,蘋果會推出Pro、Max、SE等不同版本,精準收割不同層級的用戶,但其核心產品線的價格始終堅挺。

此次Model 3長續航版的做法,就深得蘋果精髓。它並非簡單地將原有的產品提價一萬元,而是捆綁了價值顯著的“加速包”,將產品性能提升了一個檔次。這樣一來,對於追求極致性能的消費者而言,這筆交易似乎是“划算的”,有效對衝了漲價帶來的負面情緒。這是一種典型的“價值驅動型”漲價,旨在篩選出那些對價格不那麼敏感,但對性能和品牌體驗有更高要求的核心用戶。

這種策略的轉變,意味着特斯拉可能正在從追求“量”的無限擴張,轉向更加註重“質”的穩健經營。它不再試圖用一款或兩款車型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是開始學習像蘋果一樣,通過精細化的產品分層和定價策略,實現品牌價值和商業利潤的最大化。這是一種從“創業公司”到“成熟巨頭”的必然轉變。

然而,支撐特斯拉“蘋果化”高定價策略的基石——其在智能化和自動駕駛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近期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便是我們必須提及的第三個關鍵因素:Robotaxi首秀的失利。

長期以來,特斯拉的超高市值並不僅僅建立在汽車銷售之上,更是建立在一個宏大的未來敘事之上,其核心就是FSD(完全自動駕駛)以及由此衍生的Robotaxi網絡。在馬斯克的構想中,數百萬輛特斯拉汽車將通過軟件升級成爲全自動駕駛的機器人出租車,組成一個龐大的運力網絡,爲公司帶來源源不斷的、遠超賣車利潤的服務收入。這個故事是支撐特斯拉萬億市值的關鍵支柱。

但是在備受矚目的Robotaxi發佈會上,現實卻給狂熱的期待潑了一盆冷水。展示中的車輛表現遠未達到人們預期的“全自動”水平,行駛過程中的猶豫、頓挫和對複雜路況處理能力的不足,都表明其技術距離真正的L4甚至L5級別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場“首秀”非但沒能鞏固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神話,反而暴露了其技術落地的真實困境,讓外界對其技術路線和實現時間表產生了更深的疑慮。

Robotaxi的敘事一旦動搖,特斯拉就必須更多地依靠其作爲一家“汽車製造商”的身份來獲得市場的認可。當未來的“星辰大海”變得遙遠,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就必須精耕細作。

這意味着,汽車業務的盈利能力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從這個角度看,漲價就成了一種必然選擇。既然FSD的軟件收入短期內難以成爲支柱,那就必須從賣車的硬件上賺取更多利潤,以維持公司的研發投入和健康運營,爲那個遙遠的自動駕駛夢想持續輸血。這是一種理想向現實的妥協,也是一種深層的戰略焦慮。

特斯拉在2025年盛夏的這次漲價,絕非一次孤立的市場行爲。它是特斯拉在銷量增長放緩、市場競爭加劇的“近憂”,與自動駕駛技術敘事受挫、未來願景面臨不確定性的“遠慮”交織之下,做出的一次複雜決策。

這是一次向“蘋果模式”的靠攏,試圖通過產品分層和價值塑造,擺脫低端價格戰,重塑品牌的高端定位,穩固利潤基本盤。這也是一次面對現實的無奈之舉,當Robotaxi的夢想光環暫時褪色,公司必須迴歸製造業的本質,從每一輛售出的汽車中尋求更高的價值回報。

當然,這一步棋也充滿了風險。在中國這個“神仙打架”的市場,任何一絲的價格上漲都可能將潛在客戶推向競爭對手的懷抱。消費者是否願意爲這0.6秒的加速和幾十公里的續航,以及特斯拉日漸稀薄的品牌光環,多付出一萬元?市場的反應將是對特斯拉品牌號召力、產品核心競爭力以及其戰略調整成敗的最真實檢驗。特斯拉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它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將深刻影響其未來的航向。這次看似微小的價格調整,或許正是這艘巨輪轉向時,在水面劃開的第一道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