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暢談 | 開年“成績單”展現經濟蓬勃向上發展態勢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今年1-2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總體概括爲"經濟運行起步平穩""發展態勢向新向好"。這是在外部不利影響加深、上年同期基數較高的條件下實現的,"非常不容易",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蓬勃向上發展態勢。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爲5%左右,各界普遍關注我國能否以及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羣衆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經濟的開年走向自然引人矚目。令人欣喜的是,從今年前兩個月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不斷集聚增多。
其實,開年拿出這樣的"成績單"並不令人意外,或者可以說是去年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的鞏固和拓展。雖然面臨國內外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和挑戰,但自去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我國經濟明顯回升。去年二季度經濟增長4.7%,三季度增長4.6%,四季度增長5.4%,全年實現了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今年開年以來,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中國科技火爆出圈,文化旅遊消費繁榮活躍,特別是春節期間的文化旅遊消費非常火爆,超出了預期。近期中國資產價格也在穩步回升,企業信心持續增強。今年以來,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房地產銷售量、集裝箱吞吐量等指標數據也印證了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累積了很多積極有利條件。國內外多數研究機構認爲,中國經濟發展還有很大潛力,潛在增長率仍處在5%左右的較高水平。特別是近些年新產業、新動能快速成長,新能源汽車、光伏、造船等一批產業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爆發式增長,中國經濟增長正換上強勁的新引擎。之前的一些經濟下拉因素,現在也出現了積極變化,對增長的所謂拖累效應正逐步減弱。這些利好因素我們均可在開年"成績單"中找到數據支撐。更令人期待的是,隨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部署落實落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還將得到進一步激發。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多邊貿易體制受阻,關稅壁壘增多,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國際經濟循環造成阻礙。中國經濟的開年"成績單"不僅關乎中國自身發展,也關乎全球市場預期、投資信心乃至供應鏈的穩定。開年"成績單"的亮眼數據,不僅是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的有力佐證,更折射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這也是爲什麼一段時間以來,外媒紛紛對中國經濟給予積極評價的重要原因。
開年"成績單"頗爲亮眼的數據爲實現全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標開了好頭。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實現5%左右的預期經濟增長,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增強動力、激發活力、改善預期,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還需以實幹實績實效把起勢轉化爲定勢、勝勢。
一路走來,中國經濟一直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壯大的。外部環境危中有機、危中育機將爲應變局開新局拓展空間,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不斷激發和增強經濟活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培育更多新增長點,暢通國內大循環將增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將進一步強化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通過改革發力、政策給力,我們完全能夠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爲發展實績,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文/索乙
編輯/劉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