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密院官宣停辦!中外合作辦學還值得選擇嗎?

當地時間 1 月 10 日,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以國家安全爲由,正式宣佈將結束與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長達 20 年的學術合作關係。此前,該校有 5 名中國學生受到“間諜”指控。

該合作關係,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合作辦學項目(簡稱交大密院)。

來源:密歇根大學官網

據報道,這一決定是在美國衆議院中美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發布了一份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報告後作出的。該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勒納(John Moolenaar)曾致信密歇根大學校長小野三太(Santa J. Ono),表達他對兩校合作可能遭到破壞的憂慮,並呼籲對與外國機構合作的美國大學實施更嚴格的要求。

小野三太對此迴應稱:“國際學術合作爲我們的學術課程提供了重要支持,提升了學生的全球教育體驗。”但他指出,在推進合作的同時,必須優先考慮國家安全。

隨後,在2025年1月10日,小野三太正式通知穆勒,決定終止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關係。

這一決定令兩校師生感到震驚與惋惜,也引發了衆多教育觀察者的深思。作爲一項歷史悠久的中美合作教育項目,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的停辦可能會對教育界產生深遠影響。

圖源:交大密院官網

一、事件並非偶然

據悉,此次終止合作的原因可能與政治因素有關,尤其是幾個月前的一次國家安全事件。

2024年10月,五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密院的學生前往密西根大學進行交換學習,在密西根州北部觀賞流星雨時,恰巧遇到當地的軍事演習。

隨後,這五名學生在機場海關等多個地點接受了調查和審問。在檢查他們的外部硬盤時,發現了兩張軍車的照片。儘管這些學生反覆說明他們只是去看流星雨,但這一事件仍引起了美國方面的高度關注。

此外,該學院所設的多個“敏感專業”,涉及軍事、核能、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及人工智能等領域,主要集中在機械工程、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材料科學等方向。

密西根大學終止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歸結起來一句話:在中美複雜的國際關係下,國際教育面臨着政策、輿論及國家安全等多重挑戰,影響着學術交流和合作的未來。

上交的密西根學院成立於 2006 年,是學校與密西根大學共同創辦的國際學院,採用全英文授課,設有機械工程和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兩個本科專業,並均獲得了國際權威的 ABET 認證。簡單來說,這是一所中外合作的理工科院校,開設的專業皆爲前沿領域。

圖源:交大密院官網

針對雙學位課程,學生需在上海學習兩年,之後在密歇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再學習兩年,畢業時可獲得中美兩所大學的學位,專業涵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化工、土木工程等多個領域。而在碩士階段,則提供機械工程和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相關領域的理學碩士課程,幫助學生加強數學、科學和工程知識。

從專業設置來看,這些專業大多屬於“敏感領域”,由於技術壁壘高且具有戰略價值,因此面臨嚴格審查。這些“安全問題”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確實推動了密西根大學結束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

不過,密西根大學表示,儘管該項目即將關閉,目前在讀學生將不受影響,能夠繼續完成學業。

在關於上交密院可能停辦的傳聞之前,已有多箇中美合作項目宣告終止。9 月初,佐治亞理工學院宣佈退出與天津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原因是根據美國國會的新限制令,禁止與制裁名單高校合作的美國機構獲得聯邦資金。天津大學恰好在美國製裁名單內,因此儘管經過多方權衡,佐治亞理工無奈做出了退出的決定。

圖源:佐治亞理工學院官網

在 9 月下旬,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發布報告,指責中美合作的研究在推動中國實現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及新興技術方面有助益,其中清華-伯克利深圳研究院、佐治亞理工學院深圳研究院和四川大學-匹茲堡研究院等中美合作教育機構被點名批評。

對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宣佈,已開始放棄對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的所有權,並處於解除該合資法律實體的初期階段,意味着這一學院也面臨停辦的風險。

此外,杜克大學校長文森特·普賴斯曾提到,在考慮是否在 2027 年與當地合作院校續簽合同時,領導層需“保持警覺”。

儘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化教育已從附加選項上升爲“必修課”,國際合作與交流將成爲孩子教育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着種種制裁和項目終止的出現,這種合作與交流正面臨着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二、交大密院可能的出路

與其他學院合併

01

首先,停止招生是不現實的,畢竟交大密院成立已久,有許多在職教師。如果停招將帶來較大影響。因此,最有可能的方案是與其他學院合併,比如考慮與溥淵未來技術學院(Gift)聯手。

溥淵未來技術學院是教育部首批公佈的十二個未來技術學院之一,預計到 2026 年將組建一支由國際大師領銜、規模超百人的頂尖師資隊伍,形成產教融合的新機制與新模式。

圖源:溥淵未來技術學院官網

該學院計劃到 2030 年建成一個以培養領軍人才和顛覆性技術而享譽海內外的特色學院。因此,從成立背景和發展計劃來看,密院與其合併最爲合適。

尋找其他合作高校或獨立運行

02

根據以往的報道,倫敦大學學院(UCL)代表團曾於 2024 年 11 月訪問密西根學院,並在會議中探討了雙方後續合作的可能性。如果一切順利,UCL 或許會成爲下一合作伙伴。當然,密西根學院也有可能選擇獨立運營,類似於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

圖源:交大密院官網

密院的未來仍未確定,明年入學的同學們也面臨着不確定性。目前,交大密西根學院方面尚未對此做出回覆,一些網友猜測,交大密院可能會併入交大電院,畢竟電院實力雄厚,規模較大。然而,也有同學指出電院自身正面臨拆分,合併的可能性如何令人懷疑。

根據評論區的聲音,許多網友認爲密西根學院不會消失,且很可能會更名後繼續存在,類似於前文提到的獨立運作。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學校必將爲即將入學的同學提供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三、中外合作辦學還值得選擇嗎?

在短短几個月內,多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陸續暫停運營,交大密院的風波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前景引發了新的質疑。那麼,中外合作辦學是否仍然是一個值得追求的選擇呢?

明晰概念:

01

首先,我們需要明晰中外合作辦學的概念:

按照教育部紅頭文件的定義,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爲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需注意的是,其辦學方式,既不是合資辦學,也不允許外國教育機構、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單獨辦學,而是合作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需要經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批准,招生計劃和錄取標準等都要經過嚴格審批,且每年國際教育部門會定期進行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對於不能通過評估的機構和項目限期整改,如果到了期限還不能達到要求就必須停辦。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VS.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1)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可以簡單理解爲中外合作辦學大學,如:西交利物浦大學,是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合辦的大學。

2)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即中外合作辦學者直接在某個大學的某一學科或某個專業直接開展合作。如:清華大學與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合作舉辦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計劃內招生 VS. 計劃外招生

1)計劃內招生

是納入國家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的統招生。考生必須填報高考志願,並參加高考錄取。不過,計劃內招生門檻高,一般要達到當地一本線以上。

2)計劃外招生

是學校採取自行招生方式招收的學生。比如,通過打電話等方式聯繫考生和家長,學生無須填報高考志願,只參加學校自己舉辦的入學考試即可(有的會參考高考成績及英語單科成績)。

先在中方學校修得相應學分,通過語言考試後再被合作學校錄取,畢業後獲得外方學校頒發的文憑。

也就是說,“計劃外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最終只能頒發國外高校的學位證書。而其中一些項目因沒有“境外學位授予權”,還可能導致學生拿到的國外證書無法得到我國認可。

所以,如果考慮“計劃外招生”的考生家長一定要確認最終獲得的國(境)外文憑能否得到教育部認可。

如果想要進一步辨別是否屬於“計劃內招生”,可具體查看該項目的“招生方式”。如果是“計劃內招生”,在招生方式一欄中會註明“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招生計劃”;若是“計劃外招生”,則會註明“自主招生”。

圖源:Bing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的培養模式

1)“2+2”模式

即在國內學兩年,在國外學兩年。學生在國內須完成國外大學一、二年級的大部分課程,包括一些專業課程,其餘課程在國外大學完成並獲得學士學位。

2)“3+1”模式

即學生通過高考錄取後,一、二、三年級在國內院校學習,後一年可自主選擇在國內院校或國外合作院校進行學習。

3)“4+0”模式

即完全不出國的“本土留學”。考生通過錄取後,學生四年都是在國內上課而不出國,只不過採用國外的教學計劃和考試方式,引進國外的原版教材及師資,教學模式與國外本合作院校保持一致。比如,重慶理工大學的中韓合作辦學就是屬於這種模式。

4)混合模式

考生通過錄取後,最先先採用“4+0”的模式,但入學過後,再進行二次選拔出部分學生,進行“2+2”模式、比如重慶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就是採用這種培養模式。還有“1+3+1”模式,重慶大學與辛辛那提大學聯合學院等就是採用這種模式培養。

圖源:Bing

所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直被視爲通往名校的一條曲線路徑,因其國際化教育體驗、雙學位的吸引力、相對較低的競爭門檻以及較高的性價比而受到青睞。

採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學生不僅能獲得國內外的雙重學位,還能通過參與國際項目或交換生計劃,直接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教育方式。

但這種模式雖然帶來了顯著的優勢,也伴隨着一定的風險。儘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所獲得的學位在申請國外大學時可能更具優勢,但整體項目仍存在隱性風險。

由於涉及多個國家的法律法規,中外合作辦學在設立和運營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合作各方法律法規及政策變動的影響。事實上,密歇根大學的決定無疑會對其他高校的合作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教育局中外合作監管信息平臺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超過 330 箇中美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而在本科教育階段,全國已認證的中外合作項目超過1000個。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項目停辦仍無法確定。

尋找“替代項目”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合作與交流已成爲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地緣政治的緊張,這種合作與交流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與不確定性。

因此,計劃申請的學生應提前尋找“替代項目”,比如關注國內優秀高校的傳統專業或其他學習途徑,以確保有充分準備,從容應對升學問題。

如果原定的中外合作項目被停辦,至少可以通過國內大學獲得學位證。至於合作方,可以考慮香港、美國、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高校。目前來看,香港的高校相對較安全,尤其對高分段學生,可選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

選擇專業更加謹慎

03

另外,對於未來的學生來說,選擇專業時需要更加謹慎。如果選擇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學習一些敏感專業,特別是那些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的關鍵領域,例如工科類專業中的半導體、芯片和人工智能等方向,未來的審覈可能會變得更加嚴格。

因此,如果你已經在這些專業學習,務必要爲未來留學和就業地區做好不同的應對方案。

綜上所述,中外合作辦學在當前形勢下面臨諸多挑戰與變革。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中外合作辦學的道路被完全封堵。

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在選擇中外合作辦學時,必須深入瞭解各類項目的特點、風險與機遇,謹慎決策,同時關注政策動態,提前做好應對提高錄取門檻及專業限制等問題的準備。在複雜多變的教育環境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路徑至關重要。

如果大家想出國留學,但又不知道自己能申請上什麼樣的學校,也不知道哪些留學目的地或學校適合自己。

別擔心,【留學 AI 測評】來幫你!

大家可以利用留學咖啡館推出的【留學拿鐵】 AI 測評工具,依託於大數據分析,爲測評者推薦最適合他們的留學院校,同時根據申請者的不足之處,也會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

趕緊點擊下方小程序,搶先免費體驗吧!

▌聲明:本文由留學咖啡館原創編輯,轉載請註明

▌來源:各大學官網,留學咖啡館,Bing

▌關於版權:留學咖啡館尊重版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