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傳承鑄精品——走進陝西中電華星窯爐設備有限公司

陽光訊(記者 劉金 通訊員 徐浩)8月5日,走進渭城區華星電子園區的陝西中電華星窯爐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星窯爐),車間裡焊花飛濺、爐體林立,一臺臺非標定製工業爐體正加緊趕製。

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窯爐設備製造企業,低調內斂,有着“硬核”的產品實力和始終如一的匠心精神。

“我們不生產電子元件和材料,而是爲相關企業提供燒結設備。”生產負責人張朋朋坦言。如今,盛新鋰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頭部企業都與華星窯爐有合作往來,而企業自主研發的升降爐正廣泛應用於主流材料的燒結環節。

爐體雖屬傳統制造範疇,實則科技含量不低。張朋朋介紹:“從溫度控制系統、傳動結構,到內襯耐火材料,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把關。非標定製決定每臺設備都需‘量身打造’。控溫精度、熱效率及爐型穩定性,直接影響客戶材料的成品率和品質。”

上半年,公司實現產值1300萬元,全年預計突破2600萬元。訂單遍佈全國,且出口印度、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張朋朋堅信:“只要品質過硬,傳統制造企業同樣能闖蕩國際市場。”

在一臺即將焊接完成的升降爐前,資深員工盧西勇正細緻地做着最後檢查,自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在爐體制造一線。

“原來在795廠上班,廠改制後就一直幹到了現在。”盧西勇語氣淡然,沒有豪言壯語,只想一門心思“把爐子做好”。

“設備是計件的,多幹多得,最多時一個月能拿五六千,說到底,技術和經驗是根本。”盧西勇說。

與他並肩的年輕骨幹範召召,自2009年入職起步,已成長爲裝配線的中堅力量,也是企業年輕一代工人的縮影。

“剛到廠裡時,還在一點點熟悉工藝細節,如今圖紙一看就能上手。”範召召說,“幹得好,客戶纔會信你。我們設備賣得出去,全靠質量說話。”

爐體制造是一個需要耐心與技術的行業,熬時間、熬精力,更要熬技術。

“我們的設備生產週期通常是兩三個月,複雜一點的項目要四五個月。”張朋朋說,這些年,公司一直堅持“量身定製、品質至上”,力求把每一臺爐子都做到極致。

爲了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企業組建了9人的技術研發團隊,正在圍繞爐型多樣化、電氣化升級和控溫精度提升開展攻關。“下一步計劃是在原有電加熱、天然氣加熱基礎上,研發新一代爐型,進一步提升設備智能化和產能。”

“創新投入大、週期長,中小企業能‘搞點名堂’的不多。”張朋朋坦言,“研發不是喊口號,一套溫控系統的優化背後可能耗時數月甚至數年。”但華星窯爐願意“走慢一點,走穩一點”,讓每款產品經得起市場考驗。

從下料、焊接、裝配到爐體合攏,貫穿始終的是源頭嚴控與精工細作,每道工序都凝聚着技術工人的匠心,也體現出一家國營製造企業的堅韌與智慧。

如今,企業共有員工50餘人,多爲本地職工,穩定性強、成長空間大,許多老職工一干就是幾十年。

在張朋朋看來,這正是企業最大的財富。“有的設備,換一個工人裝就裝不好。老員工懂技術,也懂客戶需求,這是機器替代不了的。”

技術錘鍊匠心,品質成就品牌。如今,華星窯爐用一臺臺“滾燙”的設備,撐起了材料產業的重要工段,“華星窯爐”的名字在越來越多的客戶心中沉澱爲一個“值得信賴”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