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再喊捷運補助 交通部:北市多452億「拿到錢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交通部強調,財劃法修法後,北市多了452億元,只要撥出十分之一就能編足捷運建設所需,不必停擺,認爲地方政府要更有責任感,提醒「拿到錢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圖/交通部提供

財劃法爭議延續,臺北市長蔣萬安今受訪表示,盼中央勿爲壓制而罔顧地方基礎建設,交通部強調,財劃法修法後,北市多了452億元,只要撥出十分之一就能編足捷運建設所需,不必停擺,認爲地方政府要更有責任感,提醒「拿到錢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蔣萬安今早視導捷運信義東延線時表示,行政院和交通部對於給予地方捷運建設補助的數字兜不攏,盼中央不要只爲了對抗和壓制地方,一再罔顧民生跟地方的基礎建設,之後會與盧秀燕市長、陳其邁市長向中骯爭取捷運補助經費。

交通部晚間於各大社羣平臺發佈澄清影片,強調中央團隊從來不是局外人,中央始終是地方最有力的後盾,在交通建設上,中央沒有缺席,反而是傾全力支援、共同承擔,但地方自治事權必須迴歸。

交通部政務次長伍勝園說明,今年度交通部原提報2200億元的公共建設預算,這當中也包含對地方像是捷運這類建設的補助經費,但因爲財劃法修法,中央財源重新分配後,交通部實際只獲得1101 億元,預算被砍了一半,運用空間很有限,但即便如此,仍盡力在全國各地的公平性、急迫性之間取得平衡。

伍勝園指出,今年臺北市光是從財劃法修法中,就多了452億元的稅收分配。「只要撥出其中十分之一,就有能力編足捷運建設所需」;臺中市情況也是如此,透過財劃法,臺中市也新增了295億元收入,只要撥出其中七分之一,就足以讓捷運工程順利推動下去,不必停擺。

伍勝園表示,地方政府其實有能力自己補上缺口,該怎麼分配、該怎麼調度,地方政府要有責任感,要扛起責任。這些新增財源,本來就是讓地方可以更有彈性、更有力量來規劃重大建設。

伍勝園說,交通部要誠懇地提醒,「拿到錢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怎麼用?用在哪?是不是把民衆最關心的建設放在前面?這都是地方政府要回應人民的地方。

伍勝園強調,現在地方政府的財政結構比過去健全很多。中央不逃避責任,會持續提供製度、資源上的支持,但地方更要展現主動、有效的財政調度能力與建設規劃能力。

伍勝園最後表示,在統籌分配款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要以市民的需求爲優先,編足捷運與軌道建設的經費,積極推動交通建設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