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推「青年實習平臺」議員轟使用率僅1.5% 北市說明瞭

臺北市長蔣萬安去年正式成立青年局。圖爲出席開幕儀式照片。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長蔣萬安上任成立青年局建構「青年實習平臺」,鼓勵青年學子充實實習履歷,不過議員發現,實習平臺使用僅1萬1303次,以大專青年70多萬人算使用率1.53%;職缺多住宿餐飲與打工無異,也難彰顯平臺價值。

青年局迴應,目前企業實習需求主要集中大專在學青年,特別是大二、大三生。據統計,北市此階段學生數約爲10.4萬人,且部分科系已有內含實習課程。截至目前,已130家企業進駐平臺,產業涵蓋專業科技業(25%)、資訊傳播(19%)、旅宿業(15%)等,並非僅限餐飲旅宿類。

據北市府統計,臺北市至今年7月底,青年局實習平臺實際使用次數1萬1303次,一般大專院校在學學生(約18至22歲)共9萬5027人;可能具備大專以上學歷資格、又屬青年共73萬9490人。

議員吳世正以此數據做爲青年實習平臺潛在使用者基數算,發現青年實習平臺最高使用率僅約1.53%;具備一定求職能力的18至22歲在學青年族羣,最高使用率也僅略高於1成左右,整體使用普及度極低。再檢視截至今年7月30日已刊登的企業120家次、38種職缺,2041個職缺數,發現並未包含11類產業類別,且住宿及餐飲業職缺數額爲1207個,佔近6成。

吳質疑,青年透過平臺瀏覽實習機會,發現極大比例都爲餐飲內外場、飯店服務或門市銷售等,此類工作具備高度勞力需求及高度可取代性,與一般打工無異,難彰顯平臺欲培養青年探索專業或長期職涯發展政策價值。

另,目前平臺職缺產業類別標籤竟是依企業「自行標註」,青年局缺乏必要的引導或把關,導致平臺功能易流於單純的職缺公告欄,未能達到「縮短學用落差、培養專業能力」政策目標。

青年局表示,爲提升平臺實質效益,已辦理逾20場入校說明會,整合實習、職場體驗與補助等資源,並透過多元管道擴大宣傳。目前青年實習平臺使用族羣(15至24歲)失業率已從15.3%降至9.8%,爲近5年最佳表現,亦爲六都中降幅最大,政策已見初步成果。不過會持續強化成效評估,優化統計維度,包含檢討職缺分類、增設學用落差指標,並加強實習後續留任追蹤,務求精準反映政策實效。

吳世正也認爲,目前青年局兩項補助津貼,對象均限定設籍北市滿6個月以上,但現況觀察,北市大專院校學子遍及全國,許多非設籍青年於北市生活、學習與實習,對人力資源市場具潛在貢獻,並有相當比例期望畢業後留臺北市,補助政策仍存在支持不足隱憂,可能削弱青年畢業後留北市就業的誘因。

青年局表示,將持續檢視預算執行情形,評估未來擴大適用對象之可能性。

延伸閱讀